山東萊蕪萊城區和莊鎮普通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11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和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普通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普通村位于萊城北25公里、鄉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村東鄰和莊、峨峪兩村,西鄰南麻峪村,南與佛羊村接壤,北與和莊下洼村搭界。耕地1802畝,1106口人,24個姓氏,以周、丁、陳、欒、郇、李6姓居多。
明朝洪武初年陳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址位于淄河南岸,村民為企盼免遭河水泛濫造成的災患,定名為“不動村。后因“不動村”與“普通村”諧音,逐漸沿用普通村為村名。1950年萊蕪縣設置普通鄉,正式啟用普通村為村名。普通村由大普通村和小普通村兩個自然村組成。
普通村,清朝屬杓山保。民國初期隸屬于萊蕪縣第6區。1941年至1943年上半年劃為石馬區,歸萊東縣管轄;1945年10月并入常莊區。l958年3月撤區劃鄉,屬和莊鄉;同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改屬為和莊人民公社。l959年3月并入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常莊公社,屬常莊辦事處和莊鄉。1985年11月撤處并鄉,普通村復歸和莊鄉管轄至今。
普通村是和莊鄉西片各村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鎮、鄉政府駐地。今日的管理區、衛生院、聵小、聯中均設在該村。
從大普通村西順村級公路南行400來米,就是小普通村(曾名興隆村)。20世紀60年代初,僅丁姓七八戶人家。1967年,生產隊各自規劃,由大普通村遷入10余戶。1974至1980年,由大隊統一規劃,又遷入120余戶,小莊不再小,人口超過了大莊。小莊的大街小巷,設計合理,排排房屋整齊劃一。
普通村的人民有著光榮的傳統。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30多人應征入伍,8人為國捐軀。丁龍花參軍后,在一次攻打敵人山頭的戰斗中,接連三次用0包炸毀敵人的碉堡。由于他的機智勇敢,自己竟毫發無損。1941至1944年間,日軍占據和莊,在特殊的環境里,我黨領導村民在這一帶建起了表面應付敵人,暗地為我軍做事的“兩面政權”,成為我黨我軍濟南至沂蒙老區重要交通道之一。全村民兵安全接送我軍官兵,人次之多,難以計數。此外,他們采用給敵人送假情報,晝架夜割電話線,毀壞路面橋梁,夜間喊話騷擾等巧妙辦法,與敵周旋。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好多人家養護著八路軍的傷病員,未出現任何閃失。
燕子山阻擊戰是萊蕪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村又是主戰場。戰時,村民抬擔架運彈藥;戰后,人們護送傷員,看押戰俘,打掃戰場,光掩埋敵尸就用了十幾天。街北郇家胡同,街南徐家胡同以西,房屋燒得寸草難尋,普通村人民為燕子山阻擊戰做出了極大的犧牲。面對斷垣殘壁,人們沒有表示出惋惜和悲傷,而是同全縣人民一樣歡呼勝利,表現了老區人民的偉大情懷。
悠悠500余載,這里的沃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普通人,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欒日儒,字珍亭,曾任華東局秘書;周澤潤,曾任沈陽軍區阜新市軍分區司令員;周澤廣,曾任空四軍政治部主任;龐繼祿,現為新汶礦務局工程師。今87歲的宋建水老人,獲地級勞模稱號,他一手營造的東南嶺花椒山,碩果累累,泰安電臺、省臺曾前來采訪拍照,向全地區乃至全省廣泛播送,后中央臺進行了轉播。
當地名醫丁玉松(字鶴亭,1901-1985),他繼承三世家傳醫術,技藝超群,尤精眼科。中藥治療白內障是一絕。他醫德高尚,只知救死扶傷,從不拒醫索賬。他覺察欠債難償,羞于求治者,就親自送醫送藥上門;貧苦患者進門,先管飯后處方,更為常事。日偽統治時期,敵人經常抓捕革命干群,他總是東奔西走,設法營救,受益者眾多。1943年,日軍來村里抓捕地下黨員落空,縱火威脅,且不讓村民救火。他挺身而出,據理力爭,迫使敵人同意撲救大火。丁玉松的堂弟丁玉峰,亦行醫,善外科,且精書畫。20世紀60年代,早已能書善畫,他仍舊不顧花甲年邁,堅持函授進修。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該村自60年代形成的書法熱,至今不減溫!捌胀ㄇf里出寫家”,這是好多鄰村人的贊語。丁玉松的長孫丁昌德,書畫雙佳,現為市書協理事,萊蕪畫院社會專職畫家。丁玉峰先生在世時,收藏了許多書畫作品,1982年,他將21幅書畫珍品捐獻給了國家,其中所捐清代成親王字對、劉墉的字對,受到市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贊賞。
普普通通的村莊,沒名門望族,無達官顯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備受無文化之苦,漸悟辦學興教的重要性。解放后,衣食有著落的村民于1951年正式辦學,當時的教師依次有焦念庚、郭文芳、尚秀芬等。1953年村辦小學發展為完全小學,1966年又辦起了農業中學,1970年擴展為聯中。從此,村里出現了一茬又一茬的文化人。
建國以來,全村考入大中專者有38人,其中1987年考入曲師范大學,現任教于市十七中的丁春梅是本村的第一個大學生。同胞兄弟周長愛、周剛先后畢業于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其中老大周長愛繼續攻讀,取得碩士學位,現任廣州市移動通訊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
解放后,廣大村民,為建設新農村大顯身手。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先后修筑水庫3座。1975-1985年間,建揚水站6座,改河造地近400畝,鋪設地下輸水管道近500米,修營林路15華里。一流的灌溉設施,徹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成為當時常莊公社治山治水的一面旗幟。近幾年,開辟了河北岸養殖區;擴建、新修水池兩個。村民用上了自來水,電話用戶達131戶,商住樓新區正在建設中。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