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貴陽修文縣小箐鄉大壩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0123202 | 身份證前6位:520123 |
長途區號:0851 | 郵政編碼:550200 |
隸屬政區:小箐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A | |
大壩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壩村位于小箐鄉境西面,東接大興村,南靠小箐村和郭田村,西抵灑坪鄉小壩村和上寨村,北鄰六廣鎮四寨村和本鄉杉林村。全村轄大丫口、蝦螞沖、大壩、下壩、龍洞、楊柳沖6個村民組,村委會駐大壩,距鄉政府2公里。2004年建磚混結構村辦公樓301平方米。國土面積4.77平方公里。村地東高西低,平均海拔1230米左右。全村有村民336戶,1201人,均為漢族。耕地有水田475畝,旱地693畝。農作物主產水稻、玉米,水稻年產量約20萬公斤,玉米年產量約19萬公斤。193公頃森林綠化山頭空地,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美化環境。
大壩村元代屬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明初屬水西于的折溪地,明末屬敷勇衛地,清代屬信順里二甲,民國4年屬中北(小箐)區七保,21年廢保置鄉鎮屬二區(小箐)小箐鎮。24年廢除鄉鎮置聯保屬小箐聯保小箐保,31年廢聯保建大壩保。1950年8月建立小箐鄉第二村農民協會;1951年4月建立大壩村人民政府;1952年改為大壩村民委員會;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立大壩生產隊;1961年改為大壩生產大隊;1967年“0”稱大壩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將大壩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改建成大壩村民委員會。1991年11月26日“撤區并鄉”后,隸屬小箐鄉至今。
2001年建成的貴(陽)畢(節)高等級公路由東至西穿越四個村民組約3公里。1952年建成的修(文)六(廣)公路由東至西穿越五個村民組,小(箐)中(寨)公路由村東南至西南穿越大丫口村民組,三條公路在龍洞大橋交匯。便利的交通,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2001年鄉政府已將大壩列為發展工業規劃區。
1958年建田灣水庫,蓄水0.7萬立方米。1972年建巖鷹山水庫灑坪支渠穿越村境,東起羊子丫口西至馬落坑,全長2公里,灌溉稻田400畝。1996年建成200立方米水池1座、安裝管網5100米的楊柳沖人飲工程,投資18萬元,供120戶村民飲用水。1998年通程控電話,裝座機23部。至2005年,村民裝程控電話80部,有移動電話123部,電視機180臺。村委會有遠程教育設備一套。2003年,啟動大壩異地搬遷工程,規劃在龍洞大橋北側的修六公路兩側建搬遷房32戶,國家補貼每戶8000元。2004年,32戶村民搬進新居。至2005年,村建有村圖書室、衛生室、計劃生育室。
--人口總數:1201人 農業人口:800人 非農業人口:401人
--行政區面積:4.77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200.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 發展口號:
--所轄村: 生產總值:68.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農業 名特產品:水稻,玉米 辦公所在地:大壩村村室
全國與大壩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