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貴陽修文縣小箐鄉全興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0123202 | 身份證前6位:520123 |
長途區號:0851 | 郵政編碼:550200 |
隸屬政區:小箐鄉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A | |
全興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全興村位于鄉境東北面,東接久長鎮棟青村,南靠萬興村和小壩村,西抵紫江村,北鄰息鋒縣石硐鄉泉湖村。村委會駐牌坊邊,距鄉政府12公里。全村轄苗寨、田壩、后丘田、廟坎、牌坊邊、小溝、爛泥沖、凌家灣、中壩、下壩10個村民組,國土面積約5.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約1200米左右。全村有村民263戶,人口1375人,漢、苗兩個民族,其中苗族29戶118人。耕地有水田527畝,旱地1124畝。農作物主產水稻、玉米、洋芋,水稻年產約23萬公斤,玉米年產量約32萬公斤,洋芋年產量約50萬公斤。158公頃森林覆蓋山頭空地,植被和水土保持良好。
全興村元代屬六廣等處蠻夷長官司;明初屬水西于的折溪地;明末屬敷勇衛濯靈守御千戶所;清代屬至孝里一甲;民國4年屬中北區(小箐)五保;21年廢保置鄉鎮,屬二區(小箐)牟尼鄉;24年廢鄉鎮置聯保屬牟尼聯保下牟尼保;31年廢聯保屬小箐鄉下牟尼保。1949年11月解放,1950年8月建立小箐鄉第8村農民協會,1951年4月建立牟尼村人民政府。1952年4月改為牟尼村民委員會,隸屬馬場鄉所屬;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建立牟尼生產隊;1961年改為牟尼生產大隊;1966年更名為全興生產大隊;1967年“0”稱全興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將全興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改建為全興村民委員會;1991年11月26日”撤區并鄉”后,隸屬小箐鄉至今。
全興村距修(文)六(廣)公路10公里,一條6米寬的碎石公路由修六公路柿花樹經小壩至全興。1994年政府補助群眾集資投勞修通全興至久長鎮棟青村公路。2003年修通全興至息烽縣石硐鄉泉湖村砂石公路。至此10個村民組和主要村寨通公路。2004年交通部門已立項改造久(長)大(石)公路,經過村地段3公里。
1958年建舊寨山塘,位于舊寨寨前,蓄水1000立方米。
全興人飲工程:建于1998年,引涼水井水至下牟尼寨,供920村民飲用水。
下壩排洪工程:建于1996年,政府投資24萬元,村民投勞,塊石漿砌,渠長2公里,高2米,寬4米。明崇禎三年(1630)建有祖師廟:位于下牟尼寨北,四合院,坐北向南,木瓦結構,正殿三間,東西相房各三間,對廳二間。1950年改作村的辦公用房,1970年改作小學教室。1992年撤除,遺址現在。
牌坊:位于下牟尼寨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建,條石砌體,高5米,正門一道,左右耳門各一道,每道門寬2米,牌坊前設有石梯十一級,牌坊石柱上刻有對聯和詩句。系廖氏六世祖廖文沛,婚后不久病故,妻馬氏在族中收廖廷松為養子,一雜貨商欲娶馬氏為妻,馬氏拒嫁,自用鐵針刺瞎雙目。廖廷松為之感動,長大成人后為馬氏立貞節牌坊。1967年“文革”被視為“四舊”產物毀掉,遺址現在。2005年,通程控電話,村民裝座機電話80部,擁有移動電話62部,電視機250臺,村委會有遠程教育設備1套。至2005年村建有衛生室、計劃生育室和遠程教育室等。
--人口總數:1375人 農業人口:950人 非農業人口:425人
--行政區面積:5.78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624.0畝
--主要民族成分:漢,苗 發展口號:
--所轄村: 生產總值:60.0 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農業 名特產品:水稻,玉米 辦公所在地:全興村村室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