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市澄海區蓮下鎮槐澤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0515102 | 身份證前6位:440515 |
長途區號:0754 | 郵政編碼:515000 |
隸屬政區:蓮下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粵D | |
槐澤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槐 澤
槐澤與槐東原為同一村落,古稱上王或王厝。南宋末年(約1276年),福建莆田王姓為避“景炎”之難遷居到此,后張、楊、李諸姓陸續遷入。1938年,因傳有“北宋王佑手植三槐,兆其后代顯貴”之事,取“槐庭遺澤”之意,改稱槐澤。槐澤商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末時,這里已經是活躍的市集,稱“市內埠”。清康熙年間,卡路下設有貨運碼頭,商船來往香港、泰國等地。清嘉慶年間,兩院祠內設有義塾,這也是當時全縣的幾所義塾之一。清末,這里已有厚豐、瑞豐等錢莊和益泰當鋪、郵政代辦所和貨運碼頭,并開始有錫紙業。1900年創辦的廬真畫館是全縣第一家照相館。抗戰前夕為商業的全盛時期,當時這里有市街和商業區14處,商號300多家,并有金紙業50多家、錫箔加工128間。1949年前,已有8個鑼鼓班。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人物有明進士王彰,清乾隆進士王拱,革命志士王慕真,史學家吳貫因,民主人士、教育家、書法家王鼎新等。
1950年,槐澤鄉與建睦鄉合為槐睦鎮。1952年,槐澤分拆為槐澤、槐東2個鄉。1953年,槐澤、槐東2鄉合為槐澤鄉。1956年,槐澤、許厝、李厝宮合稱槐澤鄉。1958年,槐澤稱106團。1959年稱槐澤生產大隊。1973年以蓮下大街為界分拆為兩村,西為槐澤,東為槐東。
現槐澤區域面積2.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46畝。截至2009年底,全村共有2284戶9324人。現有王、張、楊、李等30余姓,王是主姓。
村內現有內洋、東瓜湖2個工業區,分別開辦于1986年、1995年。截至2008年底,全村共有130家,主要從事塑料玩具產業。鄉人王必孝于1994年創辦的南洋工業城,曾經是粵東名聞一時的企業集團。1983年建成的槐澤市場,是蓮下的主要市場之一。
1908年創辦端本學校。1985年由旅外僑胞張讓彬、王炳榮帶頭捐資建成端本學校新校舍,1995年擴建,現是澄海一級學校,占地16畝,建筑面積6706平方米。槐睦曲樂社創辦于1998年,是蓮下有名的潮樂社。
村內的古建筑有王氏家廟敦本堂(建于明天順年間,占地11.5畝)、木坑圣王廟、福德廟等,各類祠堂35座,還有刁刀橋和保存完好的康熙圣旨原物二件。抗戰期間,蓮陽青抗會和婦抗會會址都設在質祖祠,0潮澄饒交通站設在“竹香”內。
當代比較出名的人物有海軍第二艦艇學校副校長王強(副軍職),原汕頭市僑聯會主席王貫一,廣東省政協委員、原廣州中醫藥大學-王綿寧,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文壯,抗美援朝“孤膽英雄”王永光,農民書畫家王壯濤,民間知名謎人王合松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