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廣東廣州市增城區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440183身份證前6位:440183
長途區號:020 郵政編碼:510000
隸屬政區:廣州市行政級別:縣級市
車牌號碼:粵A轄區面積:1616.47km2
人口數量:約79.43萬人人口密度:491人/km2
行政駐地:荔城街道惠民路1號
行政區劃:荔城街道 增江街道 朱村街道 永寧街道 新塘鎮 石灘鎮 中新鎮 正果鎮 派潭鎮 小樓鎮 仙村鎮
增城區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荔城街道 440183001 17km2  荔城街是著名的荔鄉,是增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文化、行政和教育中心。轄區面積149.71平方公里,城區建成區面積17平方公里,下轄10個居民……[詳細]
增江街道 440183002 69.95km2  增江街成立于2004年3月,與增城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合署辦公。轄區總面積69.95平方公里,位于增城市區東面,是增城最活躍的經濟板塊之一,管轄2個居委1……[詳細]
朱村街道 440183003 93.9km2  朱村街位于增城市中部,東距增城市中心14公里,西距廣州市45公里,南距深圳100公里,廣汕公路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全街所轄范圍東靠荔城,西鄰中新,南……[詳細]
永寧街道 440183004   永寧街道辦事處位于廣州市增城市西部,根據《廣東省民政廳關于同意增城市增設仙村鎮和永寧街道辦事處的批復》(粵民區〔2012〕32號),將新塘鎮劃分為新塘鎮……[詳細]
新塘鎮 440183101 251.51km2  新塘鎮是增城市南部工業、商業重鎮,廣東省中心鎮。2004年增城市實行鎮級行政區劃調整,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嚇崗村)、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詳細]
石灘鎮 440183102 184km2  一、基本情況 石灘鎮位于增城市南部,是廣州市首批五個示范中心鎮之一,處于廣州東部板塊東端,北連荔城,南與東莞隔江相望。2004年2月,增城市進……[詳細]
中新鎮 440183103 323.62km2  中新鎮位于增城市中西部,西距廣州市中心38公里,東距增城市中心18公里,南與新塘鎮永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北距花都國際新機場41公里。2003年,全鎮總……[詳細]
正果鎮 440183104 236.4km2  歷史沿革:名稱起源于名叫余賓的牧童,相傳他8歲時牧牛,有特異功能,牛不能走出其劃定的圈吃草。據說他以后在此地“得成證果”。南宋慶元三年(1198)建成證……[詳細]
派潭鎮 440183105 289.5km2  概況:派潭鎮地處珠江三角洲地區北端,是增城市北部最大的山區鎮,南距增城市中心28公里,距東莞60公里,西距從化市中心22公里,距廣州市70公里,東北面與……[詳細]
小樓鎮 440183106 136km2  概 況:小樓鎮位于增城市中北部,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10公里。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2004年,完成工……[詳細]
仙村鎮 440183107 56.65km2  仙村鎮位于增城市南部,距增城市中心15公里。全鎮總面積56.65平方公里,轄17條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44941人,流動人口15672人。2002……[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東部,背靠大廣州,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龍門。總面積1616平方千米。總人口81.03萬人(2008年)。市人民0駐荔城街道,郵編:511300。代碼:440183。區號:020。拼音:Zengcheng Shi。英文:Zengcheng City。
  基本概況
    增城白水寨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西距廣州60公里,東距惠州80公里,南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距深圳120 公里,水路距香港70海里。因地處連結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大都市的中部,被稱之為“黃金走廊”。 地理坐標:東經(E)113°29‘4"~113°59‘44",北緯(N)23°4‘42"~23°37‘20"。增城于1993年撤縣設市,市人民0駐荔城鎮,市區距廣州60公里,距深圳120公里,廣九鐵路和廣深、廣汕公路橫貫其中,廣深、廣惠高速公路南部通過,地理位置優越-。     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距今有1800多年歷史。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轄6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2005年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前,增城全市轄 16個鎮(街),總面積1741平方公里,總人口83萬。調整后,劃出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以及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四個村,總面積和人口略有所減少。市0駐荔城。
    增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全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2.2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適宜于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是著名的荔枝之鄉、魚米之鄉。境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市區眾山環抱,一江穿城。南部屬美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8%,擁有蕉石嶺、大封門、南香山、金坑等森林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廣州東翼的“綠飾”;也是珠江三角洲大經濟圈中的綠洲。
    增城是廣東省文明城市和廣東省衛生城市。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104.5億元,比上年增長24.4%;農業總產值50億元,增長8.12%;生產總值510.3億元,增長18.3%;財政總收入102.48億元,增長20.7%。在廣東省68個縣市中居首位。
    增城自然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20多種,其中石灰石、花崗巖石、陶瓷土等含量較大。人均水資源居全省各市(縣)前列,有豐富的冷礦泉和溫泉。這里處于丘陵山地與珠江三角洲平原過渡地帶,土地肥沃、山川秀麗。增城掛綠是荔枝品種中的極品,迄今400余年,享譽海內外;增城絲苗米馳名中外,“泰稷牌”絲苗米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穗珍牌”香絲苗米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
    增城旅游資源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歷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廟、東南亞之最的盤龍古藤、西園掛綠、風臺攬勝、百花崖影、古海遺蹤、正果佛寺等眾多的名勝古跡,讓游人大飽眼福;裕達隆花園、高灘溫泉及4個國際級高爾夫球場等旅游景點和設施,讓游客流連忘返;百花山莊度假村、增城賓館、掛綠賓館、太陽城娛樂廣場、紫云山莊以及一批酒店為游客休閑度假提供優質服務。
  農業狀況
    增城農業以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為主,優質米、荔枝、蔬菜、畜牧、水產和速生豐產林是農業六大支柱產業。農業基地星羅棋布,三高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70%,六大支柱產業逐步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耕地面積44.9萬畝,其中水田36.97萬畝。糧食種植面積62.07萬畝,水果面積32.09萬畝(其中荔枝種植面積19.75萬畝,龍眼種植面積3.11萬畝),蔬菜復種面積40.7萬畝,水產養殖面積6.64萬畝,飼養生豬76.25萬頭,林地面積119.5萬畝。2002年農業總產值34.97億元(當年價),2002年,全市糧經比例為42.9:57.1。種植業以優質水稻、蔬菜、花生、玉米和水果為主,水果以荔枝、龍眼、烏欖、香大蕉、芒果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三鳥、白鴿為主。增城荔枝和增城絲苗米是名特優產品,馳名中外。烏欖也是增城名特優農產品。種植甜玉米、花卉和養羊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觀光旅游農業是新興的旅游項目-。
  投資環境
    增城市增城白水寨緊連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區和東莞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基礎好,尤其汽車、摩托車、 IT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效應越來越大,有強大的產業支撐,既可承受周邊地區的產業轉移,又能為周邊產業提供核心配套。非公有制經濟十分活躍,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
    2004年,增城著力發展新型現代工業和生態文化旅游,促進了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十五”計劃主要經濟發展目標順利提前實現,在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躍居第19位,保持廣東省縣域經濟“領頭羊”地位。2008年在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躍居第12位。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6.88億元,同比增長13.04%,增長速度在廣州市原四郊市中排第2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躍上新臺階,分別達23.44億元和10.37億元,增長20.7%和27.7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工業總產值達465.63億元,增長14.98%;農業總產值39.14億元,增長6.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41億元,增長14.09%;外貿出口總額5.71億美元,增長21.45%;實際利用外資1.74億美元,增長16%;農民人均收入4964元,增長5.04%;職工年平均工資18150元,增長8.49%;城鄉生產生活用電量達31.08億千瓦時,增長10.33%。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步入良性循環,廣州東部現代化新城區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工 業 增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組團化,可集中連片開發的工業用地近10萬畝,發展空間廣闊。市重點建設新塘工業加工區、東區高新產業工業基地、寧西工業基地和石灘工業基地。園區地勢平坦,地質條件好,巖層到地面僅20米左右,用地區內建筑物少,土地平整工程和拆遷安置工程量小,運輸及運營成本低。全市已形成汽車摩托車及其配件制造業、牛仔休閑服裝業、精細化工等支柱產業。首期投資22億元、生產規模12萬輛的廣州本田二廠及首期投資2億元、生產規模100萬輛的五羊本田新工廠即將投入量產。牛仔休閑服裝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五成,康威運動系列產品名列全國前茅,國際牛仔服裝節、牛仔面輔料展覽會影響廣闊,新塘鎮被授予“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
    農 業 增城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是廣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糧食、水果、蔬菜、禽畜和鮮活商品的主要生產基地,走出了一條“公司 +基地+農戶”的“三高”農業發展路子。全市種植優質稻53萬畝(優質稻種植率達 98.3%以上),蔬菜40萬畝、荔枝22萬畝、速生豐產林21萬畝。現已形成泰稷絲苗米發展有限公司、威華中纖板廠、漢華菜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增城掛綠荔枝久負盛名。堪稱品質一流。2001、2002年舉辦了兩屆掛綠荔枝拍賣會,最貴一粒為55.5萬元,轟動海內外。2003年舉辦了增城掛綠敬贈抗擊非典英雄活動,受到社會的好評。增城絲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美譽,掛綠、總統等品牌米供不應求。遲菜心等蔬菜鮮嫩爽甜,遠銷香港及歐美。 
    支柱產業
    組團工業 增城重點發展汽車摩托車及其配件制造業、鋼鐵、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環保、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無污染、規模大的加工制造業及市場前景好的紡織制衣等傳統優勢產業。2004年全市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65.6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453.92億元,分別增長14.98%和15.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3億元,增長16.84%;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2.19億元,增長17.51%。工業用電量24.54億千瓦時,增長20.44%,是1999年6.91億千瓦時的3.55倍。全年新上工業項目364宗,新增廣州市著名商標3個。新塘工業加工區、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新塘環保產業基地和寧西、石灘等工業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招商引資承載力不斷增強。
    旅游業 增城重點發展富有特色的生態與體育休閑式旅游項目 ,尤其是規模大、吸引力強的旅游項目及四星級以上的度假式酒店。2004年該市加強了何仙姑旅游景區和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加大了策劃包裝和宣傳推介力度,舉辦了掛綠詩會、荔枝文化旅游節、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增城菜心美食節等系列活動,逐步形成了“荔鄉仙境增城游”,白水寨被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旅游接待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增長112.06%。商貿、房地產等服務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4.53億元,增長12.34%;商品銷售總額79.41億元,增長9.99%;房地產總成交金額70.76億元,增長8.52%。
    現代服務業 增城市區、新塘、石灘等中心鎮重點發展上規模、檔次高、環境好、服務功能齊全的商貿城和大型現代化物流配送企業。按市場需求,依法依規重點發展品牌好、實力強、質量好、設施完善的房地產。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等四星級酒店和高級賓館服務優質,設有多間日韓料理餐廳,按超白金五星級標準建設的鳳凰城大酒店設有鳳凰島外商家園。鳳凰城、錦繡香江花園、荔城碧桂園、疊翠華庭、中堅豪庭、新世界花園、新康花園等綠色社區規模大、環境好、檔次高。
    都市農業 近年來,增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通村道、建基地、深加工、拓市場、辦節慶、促流通,引導調整優化了農產品種養結構。蔬菜、花卉苗木、優質米、畜牧水產等農業基地建設得到加強,逐步形成了以廣汕公路為主軸,以中北部鎮街為片區的特色農業產業帶。新引進了6家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深加工有效推進,現有廣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省和廣州市名優農產品5個。絲苗米原產地保護申報獲得通過,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建成了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
  旅游景點
    增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年均氣溫21.6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869MM,適宜于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是著名的荔枝之鄉、魚米之鄉。境內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市區眾山環抱,一江穿城。南部屬美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8%,擁有蕉石嶺、大封門、南香山、金坑等9個森林公園和自然生態保護區,是廣州東翼的“綠飾”。也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中的綠洲。
    增城旅游資源豐富,“荔鄉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的荔鄉風情和水鄉景色美不勝收。何仙姑家廟、千年盤龍古藤、鳳臺攬勝、萬壽寺、古海遺蹤、正果佛爺寺、雁塔、鳳塔、瓜嶺古村落等名勝古跡吸引眾多國內外游人的目光;增城賓館、百花賓館、太陽城大酒店、新好景大酒店、華僑酒店、鳳凰城酒店、凱旋門大酒店、掛綠園酒家、掛綠廣場購物城、新塘(國際)牛仔服裝城、增城廣場等旅游服務設施使游人流連忘返;南華、仙村、荔湖、紫云山莊等多個高爾夫球場讓游人揮桿自如,盡享陽光、空氣和綠地之樂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莊度假村、白水寨風景名勝區、錦繡大封門、何仙姑旅游風景區、金荔苑農業生態園、谷豐園、蕉石嶺森林公園、蘭溪荔枝溝、朱村絲苗米生產示范基地、盈園等生態休閑度假之地令游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荔枝節、仙姑誕、龍舟節、佛爺誕、仙姑得道誕、畬族風情等民間民俗和荔枝文化旅游節、菜心美食節、登山節、牛仔服裝節讓游人盡領非凡熱鬧。
    增城,是著名的“荔枝之鄉”,境內掛綠荔枝聞名世界。增城栽培荔枝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品種繁多,分布亦廣,元朝時增城荔枝已飲譽嶺南。明末清初,掛綠荔枝被列為朝廷貢品。掛綠荔枝甜如甘露,味勝幽蘭,晶瑩似玉,爽脆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清初詩人李鳳修如此形容:“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兼金欲購不易得,五月尚未登盤盂。”因此,掛綠荔枝已成為增城的象征。增城境內現種植荔枝60多萬畝,規劃建設四條荔枝走廊和二個荔枝世界,五千畝以上的荔枝園達10個,上萬畝的荔枝園5個。荔枝品種多達52個,除增城掛綠、水晶球等特優品種外,優良品種還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犀角子、雪懷子等10多個。荔枝成熟期較早與最遲的品種相隔4個月,達120多天。荔枝節(6月中旬至7月中旬)始傳于明末,沿襲至今,是增城的傳統節日。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增城連年舉辦荔枝節,邀請海內外賓客品嘗荔枝,洽談經貿,交流文化,場面浩大,盛況空前。
    增城,人杰地靈,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仙一龍,一佛一鳳,一將一相,一巫一術,仙即何仙姑,龍即宋代進士李肖龍,佛即正果牛仔賓公佛,鳳即宋代進士廖金鳳,將即南宋振國大將軍石文光,相即南宋右丞相崔與之,巫即南宋道士楊柳清,術即南宋術士鐘法進。在八大名人當中,何仙姑首推名人之首。八仙故事源遠流長,深受民間喜傳樂頌。何仙姑,增城小樓鎮仙桂村人。現何仙姑家廟、亞洲古藤之最——盤龍古藤、西園掛綠、荔枝生態主題公園——盈園等景點,都留有何仙姑的仙跡。牛仔賓公佛,增城正果番豐人。宋皇正果寺年間在正果瑞山成佛巖得道成佛,后人移其肉身塑制佛像,并修建正果寺以紀念,馳名遐邇。增城是荔枝之鄉,因有一仙一佛,故把增城旅游形象定位為“荔枝仙境”。
    在增城,游客可以品嘗到最好的荔枝、絲苗米和繁多的荔鄉特色美食;呼吸到清新空氣,領略到秀美的自然生態風光和日新月異的城鄉風貌;體悟到荔鄉人民的熱情好客。無論是休閑度假或旅游觀光,你可以感受到一種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諧、協調與雅致。
  行政區劃
    增城市轄3個街道(荔城、增江、朱村)、6個鎮(正果、石灘、新塘、中新、派潭、小樓)。
    荔城街道: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接惠州,南鄰東莞、深圳,西連廣州,是增城市委、市0所在地。全街總面積149.71平方千米,現城區面積17平方千米(規劃面積為35.8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下轄10個居委員會和24個村委會。
    增江街道:位于增城市市區東部,總面積49.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571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5408人,下轄2個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后,增江街道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9.9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朱村街道:位于增城市中部,距增城市014千米,西距廣州市45千米。全街總面積93.9平方千米,下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50個村民小組(經濟合作社),人口31864人。
    派潭鎮:位于增城市北部,距荔城鎮28千米,西北與從化市、龍門縣接壤,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73637人,其中農業人口66899人。(2003年0
    石灘鎮:位于增城市南部,東與惠州接壤,南與東莞一河之隔,北與荔城相連。2004年區劃調整后,石灘鎮轄原石灘、三江、沙莊三鎮(街),共3個居委會和47個村委會,總面積18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0089人,外來人口6萬多人。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后,石灘鎮總面積163.53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鎮0駐地不變。
    新塘鎮:位于增城市南部。2004年區劃調整后,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嚇崗村)、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6個居委會和75個村委會,總面積280.48平方千米,總人口391196人,其中常駐戶籍人口218283人。2005年,將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后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
    正果鎮:位于增城市東北16千米,東北與龍門縣交界,西接小樓、派潭鎮,南鄰增江街道,東南依博羅縣羅浮山麓。總面積236.4平方千米。全鎮人口52443人,其中農業人口47711人,非農業人口4276人。鎮轄31個行政村(含388個經濟合作社)和1個居委會。其中:畬族村為廣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村,人口324人。明、清代為增城縣金牛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第五區。1958年改稱正果人民公社(“0”期間改稱前進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稱正果區。1987年改稱鎮。
    中新鎮:位于增城市中西部,西距廣州市中心38千米,東距增城市中心18千米,南與新塘鎮永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北距花都國際新機場41千米。2003年,全鎮總面積323.62平方千米,轄4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123077人,其中常住人口107506人(農村94914人,城鎮12592人),外來流動人口15571人。注:2005年,將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區劃調整后面積人口數據待更新。
    小樓鎮:位于增城市中北部,南距市0所在地荔城街10公里。因駐地 相傳宋末有 位老人臨終時囑咐后事。說屋中有小漏,故取村名小漏,諧音小樓。后形成小樓圩。1958年 成立小樓公社,1986年建鎮。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4.8萬。2004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95012萬元(現行價),比去年增長10.7%,其中工業產值71056萬元,農業產值23956萬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3.2%和3.9%,農村人均純收入3648元,比去年增加5.2%。
  地方特產
    增城荔枝
    嶺南佳果數荔枝,荔枝之鄉增城。由于增城地處北回歸線附近,氣候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適宜荔枝的生長,自古就以盛產荔枝而著稱,被譽為“荔城”,“荔鄉”。增城荔枝栽培歷史悠久,面積廣,品種多,品質優,很早就有文獻記載。特別是培育出“增城掛綠”可謂“南州荔枝無處無,增城掛綠貴如珠”。儼如仙果,享譽南國,蜚聲中外。現增城荔枝種植已達 60 多萬畝,荔枝品種多達 52 個,除掛綠最為人們贊賞外,還有水晶球、糯米糍、桂味、妃子笑、犀角子、雪懷子等十多個名優品種。
    增城龍眼
    “石硤”是龍眼中的上品。增城石硤龍眼特點是高產優質,果實肉厚爽甜、核小、糖分高,鮮食味道甜美,有豐富的營養。曬干后的龍眼肉(桂圓),有鎮靜、滋補功能,是中藥滋補藥材。
    西山烏欖
    西山烏欖具有皮薄、肉厚(占全果 60% 以上)、肉紋幼嫩、油質適中、味道芳香等特點。用西山烏欖的油欖豉是一種地道的鄉土美食,享有“生蠔豉”之美稱。西山烏欖出仁率高,為取欖仁的最好品種。
    密石紅柿
    密石紅柿果實肥大,果實無核或小核,多汁、多糖,口感清甜、柔軟、爽滑、涼快。保存期可達一個多月。除鮮食外,還可以加工為柿餅、柿霜等。產品主要銷往東莞、中山、廣州及港澳地區。
    如豐果子調味食品
    如豐果子調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農副產品深加工類的民營食品企業,主要對我市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開發和加工,公司創辦于1986年,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創業,已從農產簡單加工到深加工,從傳統的生產工藝發展到依靠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先進生產工藝,打造了“如豐”品牌,是“廣州市著名商標”。目前已經開發的特色農副產品有甜酸蕎頭、香辣菜、風味豆豉、蠔油、遲菜心干、蘇繆菜干、冬瓜干、苦瓜干、烏欖角、竹芋粉、黃葛粉、粉葛丸、老姜片、老茶婆、蜆肉干、水翁花茶等七大類100多個民間特色的美食產品,其中一滴香豉油、XO醬、香辣蘿卜等產品深入海內外消費者歡迎。
    小樓黑皮冬瓜
    小樓鎮位于增城市的北部,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無工業污染,非常適合冬瓜的生長,所產的黑皮冬瓜以果大、豐產、肉質結構緊實致密、清甜而著稱,質量比其它地區生產的冬瓜優質,因此深受菜商及消費者歡迎。2004年小樓鎮被劃定為廣州市十大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全鎮及周邊地區種值冬瓜1萬多畝,產量約5萬噸,產值達4000萬元,并建立了黑皮冬瓜標準化示范區,已申請注冊“仙境”商標和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采用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所產冬瓜銷往國內外各大城市。
    正果臘味
    正果鎮民間有制作各種臘味的傳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制作工藝。近年來,正果鎮發展形成了一批以加工臘味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其中王富來臘味、綠佳臘味、珍果臘味、正味王臘味、金霖牌臘味等品牌質量上乘,統一采用本地優質土豬肉作原材料,嚴格按照衛生標準生產,用傳統的工藝制作,食之香脆、清甜而不膩、味道勝人一籌。
    黃塘頭菜
    正果鎮黃塘頭菜已經有百年歷史,因為主要在正果鎮黃塘村種植而得名,黃塘頭菜屬于“江南頭菜”的名貴品種。黃塘村位于東江支流增江河畔,土地肥沃,水源清潔,環境清新,十分適合種植頭菜。該村采用無公害蔬菜標準種植頭菜,所產頭菜個體適中,飽滿結實,肉質鮮嫩,采用傳統方式制作,色澤金黃,香氣濃郁,爽甜可口,風味獨特,是不可多得的美食。黃塘頭菜主要在正果鎮種植,全年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
    派潭涼粉草
    增城歷來盛產涼粉草,與荔枝、絲苗米、烏欖并稱為“增城四寶”。其中北部山區派潭鎮產量最多,品質最佳。派潭涼粉草具有葉濃、枝幼,色黑而有光澤的特點,含粘膠質豐富。用它制作“涼粉糕”,呈透明墨茶色,有特殊香味,是盛夏理想的清熱解暑食品。
    新塘欖核雕
    增城利用烏欖核制作精巧雅致的欖核雕刻,源遠流長,是南國藝苑中的新塘欖核雕一朵奇葩,名傳海內外。清代著名民間藝人湛菊生( 1802 — 1876 )欖雕代表作—《赤壁游舫》,被稱為“廣東一寶。”目前主要品類有船、珠串、坐件和掛件四大類,其中“仿古赤壁船”、“狀元游街”、“福祿壽星”等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地,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增城黑糯米
    黑糯米是一種名貴水稻,俗稱黑米、藥米,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據《廣州農業特產志》記載:因廣州黑糯米產地在增城故名增城黑糯米。增城黑糯米的栽培歷史悠久,據清嘉慶《增城縣志》記載:“增城多產糯,有黃糯、白糯、焦糯(即黑糯)、對糯,又有香糯,尤以焦糯和香糯最佳。”現產于新塘、仙村、三江、石難、荔城等地。
    水南白庶
    特點是:蔗汁多而清甜,皮薄肉脆,擲地即折,有“玻璃白蔗”之稱。水南白蔗栽培歷史悠久。《廣東新語》記述:“增城之西洲,人多種蔗,種至三四年,即盡伐以種白蔗。白蔗得種蕉地,益繁盛甜美。而白蔗,種至三四年,又復種蕉。……蕉與蔗相代而生,氣味相入,故勝于他鄉所產。”每到收蔗季節,各地商賈云集,爭相購買,遠銷外省及港澳市場。
    仙村馬蹄
    增城仙村所產馬蹄(荸薺),以個大蒂小、肉厚皮薄、爽脆清甜、無渣多汁著稱。無論生吃、熟食,都有清潤生津、消暑化痰的功效,是盛夏清涼解暑的佳品-
  歷史沿革
    增城建縣于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
    原隸屬廣州市下為增城縣,1993年12月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39號)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與從化市一樣同屬于廣州的縣級市。
    2000年,增城市轄1個街道、15個鎮。總人口899644人,各街道、鎮人口: 沙莊街道 14639 荔城鎮 189620 正果鎮 39341 三江鎮 37143 石灘鎮 73046 仙村鎮 50180 沙埔鎮 19271 新塘鎮 180567 永和鎮 54181 寧西鎮 13187 朱村鎮 31482 鎮龍鎮 38649 中新鎮 29035 福和鎮 36212 派潭鎮 55746 小樓鎮 3734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增城市轄1個街道(沙莊)、15個鎮(荔城 正果 三江 石灘 仙村 沙埔 新塘 永和 寧西 朱村 鎮龍 中新 福和 派潭 小樓)。
    2004年2月19日,增城市將原來的16個鎮(街)撤并為6鎮3街道:撤銷荔城鎮、朱村鎮,設立荔城、增江、朱村3個街道辦事處;撤銷鎮龍、福和2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中新鎮;撤銷三江鎮、沙莊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石灘鎮;撤銷永和、仙村、沙埔、寧西4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新塘鎮。調整后:(1)荔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荔城鎮湘江、繼梅、鳳凰、沿江、西園、興發、開園、富鵬、金竹、雁塔等10個居委會,慶豐、蔣村、逕嚇、群愛、新聯、金星、西瓜嶺、太平、三聯、五一、光明、明星、橋頭、棠村、蓮塘、棠廈、木潭、龍角、慶東、羅崗、夏街、隔塘、城豐、廖村等24個村委會和原仙村鎮嚇崗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0個居委會和25個村委會,總面積149.71平方千米,總人口173808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55408人。街道辦事處駐原荔城鎮0駐地。(2)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原荔城鎮東湖、橋東2個居委會,光耀、聯益、五星、光輝、東方、西山、陸村等7個村委會和原小樓鎮白湖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2個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總面積49.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571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5408人。街道辦事處駐址另行選定。(3)朱村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朱村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個居委會和12個村委會,總面積94.3平方千米,總人口35376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32366人。街道辦事處駐原朱村鎮0駐地。(4)中新鎮:管轄原中新、鎮龍、福和3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3個居委會和49個村委會,總面積323.62平方千米,總人口119560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09451人。鎮0駐原中新鎮0駐地。(5)石灘鎮:管轄原石灘鎮、三江鎮、沙莊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3個居委會和46個村委會,總面積182.25平方千米,總人口132889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09239人。石灘鎮0駐原石灘鎮0駐地。(6)新塘鎮:管轄原新塘、永和、仙村(嚇崗村除外)、沙埔、寧西5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有16個居委會和75個村委會,總面積280.48平方千米,總人口391196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218283人。鎮0駐原新塘鎮0駐地。
    2004年村(居)名錄一覽(此處村、居名錄由根據《廣州市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荔城街道:轄 湘江、繼梅、鳳凰、沿江、西園、興發、雁塔、金竹、開園、富鵬10個社區;城豐、夏街、西瓜嶺、太平、三聯、五一、光明、明星、羅崗、廖村、廖隔塘、棠村、橋頭、龍角、木潭、慶東、棠廈、連塘、金星、新聯、慶豐、蔣村、逕嚇、群愛24個村委會。
    增江街道:轄 橋東、東湖2個社區;光耀、聯益、五星、光輝、東方、西山、陸村、白湖8個村委會。
    朱村街道:轄 朱村社區;朱村、龍崗、龍新、聯興、丹邱、山角、山田、南崗、橫朗、神崗、鳳崗、秀山12個村委會。
    新塘鎮:轄 東街道、西街道、中街道、西寧、衛山、漁村、小逕、匯美、新康、省水電二局、新世界、永和、寧西、仙村一、仙村二、公平16個社區;久裕、南安、南埔、新墩、西洲、東洲、白江、坭紫、新街、黃沙頭、石下、瓜嶺、大墩、田心、白石、上邵、白水、塘美、官湖、瑤田、章陂、群星、新何、甘涌、東華、棉花場、烏石、九如、陂頭、長崗、崗豐、葉嶺、公安、翟洞、塔崗、禾豐、賢江、新莊、永崗、蔞園、簡村、馮村、中元、石逕、路邊、郭村、下元、百湖、湖東、斯莊、湖中、下境、仙聯、竹元、巷頭、十字窖、深涌、下基、沙角、西南、沙頭、上境、基崗、藍山、潮山、沙窖、碧潭、岳湖、塘邊、崗尾、官渡、上嶺、巷口、長巷、三安、上基76個村委會。
    石灘鎮:轄 石灘、三江、沙莊3個社區;鄭田、塘頭、仙塘、橫嶺、馬修、崗貝、沙尾、田邊、街心、顧屋、高門、元洲、碧江、麻車、增塘、石湖、南孛、沙隴、白江、石頭、石嚇、岳埔、鳳埔、謝屋、橋頭、燈孛、舊山嚇、新山嚇、沙頭、崗尾、四豐、初溪、大埔圍、金蘭寺、水龍、溪頭、塘口、田橋、元美、葵湖、田心、元崗、上塘、下圍、土江、龍地、嚇崗47個村委會。
    中新鎮:轄 中新、鎮龍、福和3個社區;中新、大田、烏石、逕嚇、中嶺、山美、團結、集豐、九和、聯豐、慈嶺、蓮塘、坑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新田、洋田、湯村、旺村、均和、金坑、福洞、福山、大涵、聯安、新圍、雙塘、里汾、濠逕、坳頭、南池、田美、合益、三星、心嶺、五聯、安良、茅田、三逕、永興、泮嚇、官塘、大安、池塘、簡塘、新安49個村委會。
    正果鎮:轄 正果社區;水圍、西湖灘、東汾、烏頭石、亮星、石溪、大弄、黃屋、麥村、番豐、黃塘、浪撥、何屋、花園、屆尾、麻弄、銀場、合水店、圭湖、到尉、水口、汀塘、白面石、池田、正果洋、畬族、和平、蒙花埔、岳村、中西、蘭溪31個村委會。
    派潭鎮:轄 派潭社區;雙頭、漢湖、鵝兜、派潭、高村、圍元、劉家、黃沙氹、車洞、大埔、利逕、黃洞、萬能、水口弄、灣嚇、小逕、湴汾、鄧村、新高埔、鄧路嚇、大田圍、舊高埔、佳桐嶺、拖羅、玉枕、七境、雙合寮、亞口弄、亞如弄、樟洞坑、高灘、上九陂、榕樹嚇、密石、背陰、東洞36個村委會。
    小樓鎮:轄 小樓社區;黃村、鄧山、沙崗、二龍、九益、正隆、羅坑、竹坑、青逕、秀水、長嶺、約場、河洞、臘圃、西境、東境、廟潭、西元、小樓、江坳20個村委會。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5]35號)將增城市中新鎮的鎮龍居委會和鎮龍、逕頭、九樓、大坦、麥村、金坑、均和、福洞、福山、大涵、湯村、旺村、洋田、新田14個村,新塘鎮的賢江、新莊、永崗、禾豐4個村劃歸廣州市蘿崗區管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增城市轄3個街道(荔城、增江、朱村)、6個鎮(正果、石灘、新塘、中新、派潭、小樓)。
    從2008年1月1日起,石灘鎮的初溪、四豐、大埔圍3個村委會正式劃歸增江街道辦事處管轄。調整后,石灘鎮總面積163.53平方千米,轄44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10.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鎮0駐地不變;增江街道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69.9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74萬人,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歷史名人
    增城市有源遠流長的古文化。歷史上人民群眾的文藝創作豐富多彩,不少仕宦文人,曾留下不朽篇章。唐元和十四年(819),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路經增城時,曾寫有《宿增江口示侄孫湘》兩首詩,流傳至今。邑人中,北宋進士古成之著有詩集傳世。南宋進士、軍事家、政治家崔與之以詩詞著名,有“粵詞之祖”的稱譽,著有《菊坡全集》。宋代進士陳大震于元大德八年(1304)著有《南海志》,其殘本為廣東現存最早的志書。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李肖龍,在百花林石壁題詩,是迄今唯一發現的宋代詩詞真跡。明代進士湛若水是聞名國內外的教育家、理學家、詩人,遺著有《湛甘泉集》30多卷。明代進士胡庭蘭,亦以從事教育著名,著有《相江子集》。清乾隆進士湛祖貴,著有《紅荔山房詩稿》。進士賴際熙,著有《荔坨文集》。
全國與增城區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城县| 永登县| 建湖县| 防城港市| 旅游| 布拖县| 鹿邑县| 通辽市| 香港 | 怀仁县| 仙桃市| 平顺县| 梁平县| 搜索| 福州市| 晴隆县| 柏乡县| 博爱县| 南充市| 通道| 图木舒克市| 麻栗坡县| 松桃| 襄汾县| 家居| 都兰县| 伊宁县| 乐山市| 南溪县| 大余县| 兖州市| 宜阳县| 黑河市| 高邑县| 永德县| 南平市| 巴塘县| 仪征市| 桂平市| 铜山县|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