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周寧縣浦源鎮龍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925102 | 身份證前6位:350925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隸屬政區:浦源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J | |
龍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亭古名大籮,又稱三司嶺,清光緒改名土亭下,“0”時改名紅亭,1981年2月復稱龍亭,距鎮區14公里,位于龍亭溪右側,海拔690米。清乾隆初(1746年),蕭瑞建從山底村遷龍亭定居,嗣后裔孫分遷自然村。
清至民國初,龍亭村隸寧德縣青田鄉十六都。民國24年(1935年)6月,為龍亭聯保駐地,隸周墩特種區。民國29年1月,隸龍亭鄉設龍亭保(含龍住院)。民國34年8月,隸周寧縣獅城鎮設龍鷲保(含龍住院)。1950年4月,隸周寧縣第一區(端源區)設龍亭鄉(含龍住院、半嶺、進登)。1952年,析出進登鄉。1959年9月,為龍亭公社駐地。1959年1月,建立端源公社設龍亭大隊。1960年,龍亭、龍住院合并為龍亭大隊。1961年,龍住院析出。1963年,龍亭、龍住院再度合并為龍亭鄉,隸浦源區。1966年8月,隸浦源公社設紅亭大隊(含龍住院)。1979年,析出龍住院分設大隊。1984年8月,隸浦源鄉設龍亭村民委員會。。1995年,全村180戶、915人,設6個村民小組。
民國時期,龍亭村封建勢力雄厚,村內筑碉堡13座(村周圍9座、地主屋內4座),最高4層,有的地道相同,裝備0彈藥和土銃。民國29年后,常駐保安隊5~6人,維護地主利益。土地改革時,全村81戶317人,其中地主15戶102人、半地主2戶22人、富農4戶30人,合計21戶154人占戶數的25.9%,占人口的48.5%。全鄉水田2293畝,屬地主、富農及族輪田占65%。貧苦農民多系無地、少地佃農,生活貧困。解放后,鎮壓了罪大惡極的反動地霸,沒收和征收了地、富農天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龍亭村民經濟收入以農為主,可是四周山場全屬國營林場,村民苦于沒有生產開發門路,30多年來全村沒蓋1座新房子,村委會(大隊)辦公地點也借用民房,是全鎮有名的特困村。1994~1995年,地、縣領導深入該村掛鉤扶貧,尋找山地開發新路子,幫助該村向國營林場租憑山場400畝,并利用邊遠地,發動村民共開辟高標準油奈園400畝、栽油奈1.2萬株,板栗園320畝、栽辦理1.1萬株,墾復毛竹520畝,為治窮致富奠定基礎。在這批果園里套種白術、太子參20畝,以及較大面積的套種馬鈴薯、生姜、西紅柿,以短養長。在搞好農業生產、山地開發的同時,騰出勞力120余人外出做工、辦企業,增加經濟收入。
民國時期,該村辦過國民小學。1952年,設立初級小學。1970年,建土木結構校舍6間。1971年,修通龍亭至東山尾簡易公路1.1公里,連接周壽公路獅(城)純(池)段,改善交通閉塞狀況。1980年,建土木結構的龍亭人民會場1座260平方米,為群眾文娛活動場所。1988年,架設高壓輸電線路,基本解決村民生活、生產用電。1992年,新建單層石混結構小學教學樓,一層建筑面積200平方米,設5個班級,學生100余人。1995年底繼續建第二層,始建地面0接收站,安裝自來飲水工程,開通主村至坑頭機耕路5公路。全村有大學本科畢業生3人,正處級干部1人,正副局級干部各一人。
全國與龍亭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