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鳳城街道南十里鋪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001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鳳城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南十里鋪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南十里鋪村地處萊蕪平原,與泰萊老公路及萊新高速公路毗鄰。高速公路新建的收費站、宿舍大樓就坐落在村南。這里公路縱橫,車輛川流不息,來往如梭。村北有葉家莊鐵礦、省地質水文隊、魯中化工總廠。村西鄰方下鎮嘶馬河村,東與鳳城街道辦事處葉家莊村連接,隔溝北望是北十里鋪村,南與高莊街道辦事處西汶南村隔大汶河相望。村中土地經過深翻整平,土壤肥沃,盛產小麥、玉米、大馬和10多種蔬菜。因泰萊老公路拓寬,泰萊一級公路、萊新高速公路及收費站、宿舍大樓、上下路-等設施占地,現僅有土地410畝,農戶273,人口883人,人均0.45畝。
明洪武三年(1370年),亓姓由安徽省遷居羊莊,復遷到此建村。明嘉靖時曾設郵鋪,名鐘徐鋪。清朝時期,泰安府派-來萊蕪上任時,本縣名人紳士必須到此迎接,因從萊城衙門口到此處正好十華里,自清朝起故稱十里長亭,也叫“更衣亭”。因與北十里鋪村一溝相隔,故稱南十里鋪。
民國二十一年前,該村為萊蕪縣老三區臨汶鄉;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臨汶鄉劃為新甫縣汶南區;1945年劃為萊蕪縣汶南區;1947年劃為萊蕪縣方下區;1951年3月為萊蕪縣魯西區,又稱第四區;1958年劃為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1月礦山人民公社改稱城關鎮;1984年4月改稱萊城辦事處;1985年10月改稱城區辦事處;1993年1月萊蕪建立地級市,改為萊城區城市街道辦事處,南十里鋪相繼歸屬;今屬鳳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南十里鋪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建村之初只有亓姓,后有喬、安姓遷居村中,亓姓占98%。姓氏之間互相團結,合力耕讀。
1948年前,南十里鋪村土地瘠薄,產量很低,村民生活十分困難。據過去老人講:“西南茅草地,北嶺黃土灣,住的是草屋,吃的糠菜團。”大部分人靠推車賣菜、挑窯貨換雜糧謀生,少數戶做豬毛加工繩子生意,有的當長工、打短工求生。10年內人口保持在300人左右(生死平衡),沒有娶進一個媳婦。
新中國剛解放,南十里鋪村靠國家救濟糧生活,沒有耕地的牲畜和農具。1950年人與人組建“換工組”、“變工組”,戶與戶自愿結成“互助組”,農忙時互相幫助耕種。1952年冬到1953年春,亓廷瑞、亓秀春發起成立由36戶組成的農業社;1955年全村農戶人社;1956年由幾個自然村成立五星高級農業合作社,并首次在村北嶺打了一眼深18米的井,能澆地40余畝。1958年高級社分為小社,北+里鋪、姚家嶺、南十里鋪三村為一社,亓建瑞任黨支部書記,亓廷立任大隊長。1963年三村分開,成為一村一社,后稱為南十里鋪大隊,下分5個生產隊。1960年初,在村西南名叫大西嶺的一片墳地里栽上以‘金帥”、“衛錦”等為當家品種的果樹362株,并在果園東邊打了一眼深12米的大口機井,先用柴油機后用電動機抽水澆地,澆果樹,爾后又在村南、村西連續打機井5眼,全村澆地全部電動水利化。1962年9月,萊蕪縣首批在這個村建立了蔬菜基地。1964年春大隊長亓耀榮帶領全村青年在汶河沙灘邊植樹造林長400米,挖沙填土造地30余畝。村里每年收獲的大量新鮮蔬菜,供給萊城廠礦居民。每年收蘋果4萬余斤,供應濟南、上海等城市,經濟收入可觀。“文革”前夕,這個村已有養豬場一處,還有油坊、饃饃坊、掛面坊、棉花加工廠、飯店等一批集體副業項目,當時在十里八鄉是小有名氣的。“文革”初期,村科技隊以“大寨”為榜樣,按照農業“八字憲法”的標準科學種田,經過優良品種培育試驗,選取了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良種和玉米良種、棉花良種。對小麥等作物,實行單株、單穗精選,建立選擇園、原種園,進行良種提純復壯,試種成功后在全縣推廣。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村每年向全縣推廣小麥良種都在4萬公斤以上。山東省著名小麥專家余松烈教授等人給予好評,并親臨該村科技隊指導講課,為村里培養了一批像亓玉華、亓廷聯等農技通式的“土專家”、“田秀才”。1970年至1973年,縣農業局選派村科技隊長亓振順3次赴海南島繁育玉米、高粱雜交種,在全縣推廣種植。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科技隊植保組從害蟲標本、危害程度、滅蟲方法上都已已建立檔案,及時配制藥物送往各生產隊。1974年4月,萊蕪縣農業局定點在該村設立了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點,按期刊方式印發《作物病蟲害防治情報》,寄往全縣各社、隊。由于這個村在農業生產、良種推廣、科學治蟲、積造土雜肥等方面做出了優異成績,曾多次被省、地區、縣評為農業生產先進單位。許多領導、專家、教授、農科人員、社隊干部,曾20多次前來取經學習,對村小麥產量跨“長江”、過“黃河”的事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由于村糧食產量高,交公糧、賣余糧多,推廣良種,山東農業科學電影制片廠、山東人民廣播電臺、《大眾日報》等單位,都攝影、采寫文章,對這個村的成績作了公正的宣傳。
1977年春天,曹桂芬向村民傳授生豆芽技巧,全村80 010的農戶做豆芽生意,許多農戶買上了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還有的戶新蓋了磚瓦房,增添了生活用品和家具。為此,有人寫文章稱之為生豆芽是“小窩里摳出大螃蟹”的好生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村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踏上了致富路的快車道。-、個體經銷戶亓增臣,1981年5月開設了一處經營150多種日用商品的百貨鋪。他采取了“三一樣”、“四不賣”原則,第一個成為該村每年獲利上萬元的戶,受到有關部門表彰,掛上了“文明小康戶”匾牌。青年農民亓肖玉,1983年3月,對準商業冷門找財路,靠經營針頭線腦、鈕扣鞋帶、文教用品,在萊城官寺商場擺起小商品雜貨攤,生意興隆,并引來江蘇、濟南等廠家前來登門送貨,年獲利一萬兩千多元。他還出資扶持6戶青年農民搞起了家庭副業。亓耀興辦起了洗煤廠、沙場、汽車運輸隊、飯店和化工廠,為村里安排了許多剩余勞力。
個體私營經濟如雨后春筍迅速增長,電機維修、車輛修配、加油站、糧油店、百貨批發、飯店、理發店、出租車等布滿泰萊公路兩側,還有生豆芽、養蘑菇、種溫室、開服裝店,以及三輪車運銷蔬菜水果的、搞建筑勞務輸出的,全村從事二、三產業的青壯年勞力達80%以上,開創了家家文明經商、戶戶生意興隆的可喜局面。
80年代至90年代,修成了4條長1500多米、寬10米、沙土石子混合路面的南北、東西街。1984年7月12日深夜,一場大雨過后,洪水通過汶河防洪堰決開的口子,沖進村里,造成了多間房屋、欄圈倒塌,沖毀玉米、蔬菜田350多畝,生產路1500多米,財產受到損失。當年秋種后,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用分段到戶出義務工的方式,經過秋冬春三季施工,又修筑了第二條東西長2華里、高4米、寬1.5米的防洪大堰,徹底消除了汶河水患。1986年春,村里對村內住宅統一規劃,新蓋了一批新瓦房,90%的農戶告別了土坯墻的舊房子,4戶村民還蓋起了樣式典雅、風格獨特的兩層樓房。為節約用電、安全用電,繁榮農村經濟,1999年初春,在萊蕪電業局和方下供電所支持幫助下,對村內使用了幾十年的線路進行了整網改造,投資20萬元更換線桿、電線和新變壓器,徹底改變了過去線路老化,跑冒滴漏嚴重、安全系數低、電價高的后進局面。為了這項電力整網聯網工程的實現完成,全村黨員、干部、村民紛紛捐錢,出工出力。為表彰捐資者,1999年農歷正月十六日,村兩委在新建變電室南墻上立石碑一座,把206個人的名字刻在上面。
新世紀伊始,南十里鋪村黨支部、村委會,正在帶領村民用勤勞的雙手耕耘著可愛的家園。這個有著光榮歷史的村莊,富裕文明之花將永遠常開。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