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董花園村位于萊城東部,境內街道整齊,樓房林立,商貿興隆,文化路、魯中大街、大橋路、鵬泉大街、花園路從村中穿過,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原村距萊蕪老城約有2.5公里;現在,村莊已完全融人城市之中。
《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東廂保•董家花園”。據《董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姓人家由江蘇省沭陽縣遷居官廠,復遷至此建村。因鄰村多以花園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董家花園。
今董家花園之董姓不復存在,村中多為喬、竇、郭、陳、孫、谷、亓、宋、李、賀、傅、畢等姓,且均衡分布。各姓家族中都有各自特點,如喬家世代多經商,孫家出文人墨客,陳家行伍出身多,谷家耕種為主。
董花園有很多人從事革命。解放戰爭時期,董花園孫愛元、李和平、谷有愷3人于1946年4月成立第一個黨支部,他們帶領村民斗地主、分田地、堅壁清野,異;钴S,使董花園享有“小延安”之盛譽。大動參時,村中先后有10人奔赴戰場,5人捐軀,追認烈士。村人革命熱情、堅韌忠勇可見一斑。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5年,董花園加入裕民初級社,分三個生產隊,喬京典為社長,董花同村人以高漲飽滿的社會主義熱情投入到生產發展之中,“裕民社搞得歡,十冬臘月把井穿,穿出井來沒啥干,造了計劃打石頭蛋”,這首歌謠即當時的真實寫照。1956年董花同、吳花園、孫花園三個村聯合組成一個高級社,稱董花園大隊,有八個生產二隊,吳希坡任書記、喬京典任大隊長,屬礦山人民公社。一年后,吳、孫兩花園分離出去。1958年10月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屬城區辦事處,2001年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
董花園人勤儉持家、艱苦創業、民風淳樸,安守本分,多勤于耕作,亦不乏經商致富的精明人士和活躍四鄉的能工巧匠、解放前后,村中有“三副挑子”、“三個頭頂”、“四撮瓦匠”之美談,附近鄉村多聞其說!叭碧糇印笔侵肛晾^廣、喬海瑞和孫承心。入社前,他們從當地販了麻、生姜等土特產,用擔子挑到周村等地賣掉,換同絲、鹽、窯貨等。
董花園喬姓素善經營,做豆腐、打燒餅、炸油條、賣山果等。喬海瑞的兒子喬立軍于1995年辦起面包房,如今專做高檔面包。今年45歲的喬金海祖祖輩輩炸油條、打燒餅,到他這一代,更是勤勞,早起炸完油條,攤子往旁邊一擱便開始賣水果。憑著這種干勁,他用炸油條賣水果的錢蓋起了一座三層小樓;48歲的喬海亮夫婦靠賣山果也蓋起一座三層小樓。他們經營有方,會打時間差,做到人無我有,贏得市場先機。
入社后,孫承心放下挑子后又開起了拖拉機,還當過木工,最終以油坊發家。子承父業,三個兒子先是經營油坊,后老大孫太平于1993年開始在興隆街經營集食宿洗浴為一體的商城賓館,為村中首富。商城賓館在萊蕪名噪一時。1994年,0孫太明、老三孫太玉開始在官寺商業街搞副食和糖果批發,孫太明的規模較大,一般用車皮發貨。
改革開放后,董花園村賣火燒的主要是喬玉勝、陳貴明、陳佃沛三家,且都用頭頂著沿街叫賣,“三個頭頂”由此得名。
從解放前到20世紀60年代,李洪福、郭義元、孫萬崇和谷明利等四撮泥瓦匠,活躍在四鄉八鄰。這個傳統被延續下來。目前村里有兩大企業,其中山東信聯二公司,前身是董花園建筑隊,1980年成立,1986年改為董花園建筑公司,時為國家四級企業,1993年晉升為為國家三級企業,2000年重新組建,稱山東信聯二公司,為國家二級企業,擁有職工600多人,年產值3000多萬元;另一企業為農機配件廠,前身為水暖器材廠,1990年轉產農機配件。過去一直實行承包經營,由于產權關系不明確,集體負贏負不了虧,阻礙了企業更快發展1998年改為租賃制,由楊永軍等私人合伙認資經營。改制后,產品成本下降,質量提高,產銷兩旺,工人工資明顯提高。其主導產品拖拉機方向機總成,占全國市場份額的5%。
1987年,董花園村大量土地被國家征用,所剩土地不足百畝,集體農轉非,村民由農民轉為城市居民。身份變了,觀念沒變的董花園人,從1986年到1990年,陷入了就業困難、生活困難的窘境。1990年底村委換屆,1991年董花園村組建新的支部班子,谷玉武時任村支部書記。新一屆村支部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發揮城市優勢,改造舊城舊村,借地生財、依路興商、大辦三產,揭開了董花園發展新篇章,使董花園由過去的農業型村莊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商業化新村。
董花園在全市最早進行舊城舊村改造,從1993年開始。通過舊村改造,形成了花園、鵬泉兩條路和興隆、華安、樂園、豐盛等四條街,共拆遷90戶,安置商住樓戶85家,從事個體經營業戶164家。、最先建成的興隆街,長350米,街內有幾十家酒樓、飯店、美容廳,曾為全市最早的美食一條街。現在花園路是村中最繁華的街道,正逐步形成為全市第一條名牌服裝街,同時也是萊城東部重要的商業街道。村中代表性建筑,坐落在鵬泉路的光明大廈,1994年建成,3700多平米,六層高,當年投入使用,曰前擴建到5000平米。2001年村里又投資500多萬元,建起6000平米的金和大廈,對外租賃,主要經營家具和裝飾材料。2002年村里投資500萬元建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金締大廈,主要經營名牌服裝、餐飲、洗浴、賓館等。
如今董花園人或在企業為職工,或經商貿易,無就業之困擾。200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800萬元,集體公共積累達到3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富裕后的董花園人,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安居樂業。
董花園人一貫崇尚文明,重視教育。1962年,集全村之力建起一至四年級復式小學一處。為湊齊所需物料,村民甚至拆了自家豬圈石和墳地石。條件所限,學校只有谷清懷一名老師,并兼任校長。1992年,董花園小學并入第二實驗小學,村里每年拿出2萬元用于學校建設。除此,積極參與社會辦學,1983年投入10萬元資助第十二中學(現為陳毅中學)的建設。截至目前,共投入20余萬元用于教育事業。自1978年恢復高考至2001年,村里共有20余名大專以上畢業生,孫秀華是第一個,1978年,他考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射炮兵學院。
董花園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風。1995年9月成立了老年協會,協會章程規定,凡居住在本村、戶口在本村,男年滿65周歲,女年滿60周歲,均可申請加入老年協會。村里從村辦企業的提留中拿出20萬元作為專項養老基金,將每年的利息用于老年協會會員的生活補貼,當時標準為每人每月50元,現在已增加到了80至100元。老年協會現有會員60多人。孫愛全是協會負責人。村里還給30歲以上的村民建立了檔案,將每個人的基本情況、政治表現、工作簡歷記人檔案,作為將來入會時的資料。有不良表現者不準入會。
1994年,村里全部安裝了閉路電視。2000年,村里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成員90多人,逢歡慶節日,演出威風鑼鼓、跑旱船、耍龍燈、舞獅子、花扇舞、老年秧歌等節目,自娛自樂。其中八人敲打的威風鑼鼓,直徑四米,堪稱全市之最。2001年正月十五,代表萊城區參加了全市的文藝匯演。谷文堂是宣傳隊的負責人。
2002年3月28日,以董花園村為基礎,成立了萊蕪第一個社區居委會,稱董花園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44個單位,人口 7000多人,原村支部書記谷玉武兼社區居委會主任。以董花園村委的原資產為基礎成立了資產管理中心,谷玉武任董事長,原村主任亓瑞普任總經理。自此董花園村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董花園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