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快科技CEO趙干:抓住順應物流+互聯網行業發展
2017年電商占零售的比例已經達到17%,新零售在這一年也成為最熱門的話題。進入2018年后,物流領域的變化更加劇烈,尤其4月份以來資本市場的不斷加碼,在快運網與大通道網,壹米滴答、德坤、聚盟相繼完成融資亮相,滿幫的19億美金融資更是將物流行業推向高潮。
在這一波熱潮下,物流行業未來走向如何?關鍵機會又在哪里?本文從其中一個角度做了分析與梳理。分享內容來自小快科技CEO趙干在“2018?西溪再聚”網絡零擔企業家閉門會議上的演講。
小快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趙干
以下為演講正文:
今天在座的所有朋友都是我的前輩,還來了德坤、聚盟、馬幫等聯盟大佬和行業大咖,我向你們學習了三年多,也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現場交流分享,深表感謝。
今年已經是我進入物流行業的第四個年頭了,這四年里,我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實事求是地探索推動物流行業進步的方法。
我從零擔、三方、快遞,到新零售背景下的城配,包括2B出入庫倉配、即時配送等領域,梳理了行業版圖。希望通過我對行業的理解,能夠幫助大家抓住順應物流+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對行業未來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所以,今天分享一些我積累的思考,希望通過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物流行業現狀分析與趨勢預測
1.B2C快遞向B2C倉配一體均衡發展是大勢所趨
物流行業的從業者,經常會被身邊的朋友問到一個問題:為什么京東的物流體驗比淘寶好?說實話,原先我并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直到前段時間看到安能董事長王擁軍的分享,對于這個問題我才豁然開朗。
我們反過來看,菜鳥作為融資100億的企業,怎么可能允許阿里的物流體系落后于京東呢?其實這背后真正反應的是兩者的供應鏈差異。
因為當我們對比京東與淘寶的物流體驗時,往往指的是在淘寶上買衣服、在京東上買手機的差異。
在淘寶上買衣服,選擇三通一達,然后到賣家自有倉取貨,很可能需要72小時才能送達;在京東上買手機,11點前下單,下午2點前就能送達。
具體分析這兩者的差異:一個在全國只有一個倉,只能通過快遞單點發貨;另一個是分布式倉庫,可以就近出庫送貨。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是貨品屬性——衣服是非標品,手機是標品。
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對比天貓超市和京東自營部分,物流體驗是類似的。但正因為這個差異,才有了新零售時代物流體驗的差異化競爭。

B2C網絡快遞與B2C倉配是當下電商物流的兩種主流形態,用戶端的體驗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最大的體驗差異就是時效。單點發全國的網絡快遞一般需要72小時送達,而倉配模式一般在24小時內送達。
當然這兩種模式背后的成本差異也比較大,造成差異的核心還是供應鏈特征的差異,分別對應著標品供應鏈與非標品供應鏈。
其中,標品是指SKU單品很少、銷量很高的商品,例如家電、3C等爆款商品;非標品是指SKU單品很多、銷量較低的商品,例如服裝、食品、日用品。
目前采用網絡快遞的代表有淘寶、京東POP平臺(第三方入駐商家);采用倉配模式的代表有天貓超市、京東自營、唯品會等。
從體量上看,目前網絡快遞有7000萬單/天,倉配有1500萬單/天。因為基數的原因,倉配的成長速度一定更快。同時,從淘系和京東的對比來看,淘系一天接近5000萬單,京東不到1000萬單,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2.多級分倉+即時配送是新零售的核心物流模式
既然說到了電商物流的B2C倉配模式,我們繼續看新零售背景下的物流體驗變化。
去年,阿里不斷加速整合線下大型超市和連鎖便利店;今年,收購餓了么完善即時配送體系。可以說,在用戶體驗端已經大刀闊斧地做了很多有益的推進,繼盒馬鮮生推出30分鐘送達服務后,天貓還推出了天貓酒水29分鐘達、天貓超市生鮮1小時達、天貓旗艦店2小時達,成功構建了生鮮、生活用品的“極速達”服務場景。這些布局的背后,都是為了大力推進新零售的生態建設。
阿里研究院對新零售的定義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在新零售時代,30分鐘速達將成為標配,未來生活用品、實物、甚至服裝都會所見即所達。手機下單(也有可能是其它設備),30分鐘送達消費者手中,送達的商品甚至可以再次選擇,體驗超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