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有加 智能快遞柜盈利難題猶未解
5月13日消息,《快遞暫行條例》實施已近兩周時間,關于快遞柜的話題不斷引發社會各界關注。作為“最后一公里” 的補充選項,快遞柜如何破解盈利難題仍是個迷。
據了解,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快遞暫行條例》規定,快遞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但截至目前,不少用戶反映快遞員在實際操作中依然沒有按照《條例》執行。
不過快遞柜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痛點的價值上,依然獲得了來自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國務院辦公廳在今年1號文件《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推廣智能投遞設施以及鼓勵快遞末端集約化服務。《快遞暫行條例》第14條亦指出,鼓勵多個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共享末端服務設施,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快遞末端服務。
在部分城市,快遞服務設施還獲得“公務員”待遇,被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5月1日正式發布實施的《青島市市區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及規劃導則》規定,快遞自提柜、代收點等設施屬于公共服務設施,600戶以上新建居民小區等區域都宜配建設一處。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快遞入柜率有望達20%,對應快遞柜格口需求約為7600萬個,市場需求及潛力仍然巨大。盡管快遞柜已經迎來市場需求及政策支持的雙重利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快遞柜依然難逃“賠本買賣”之困。
目前快遞柜普遍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維護成本過高等問題,全行業仍處在虧損狀態,并且短期內盈利無望。以快遞柜市場兩大巨頭為例,截止2017年9月30日,豐巢科技在該年9個月期間的營業收入為1.6億元,凈虧損從2016年的2.5億元擴大到2.76億元,負債總額則擴大到12億元。另一邊速遞易的日子也不好過,成都三泰2017年年報顯示,速遞易業務為公司帶來的營收為1.42億元,同比下降36.46%。比起2016年帶來的2.24億元收入,其貢獻下滑明顯。
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從哪一端收費,幾乎都成了快遞柜難以突入的禁區,這也進一步導致快遞柜陷入增收無力的被動局面。盡管不少快遞柜企業開始從“打賞”等形式培育用戶形成付費使用的習慣,然而在付費使用被廣泛接納之前,快遞柜如何找到生路,依然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智能無人系統打造“未來之城”
- 3-10· 政策加碼 未來5年數字經濟規模或達80萬億元
- 3-3· 稅惠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
- 2-3· 西藏:政策紅利直達科技型企業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2-9· 加大政策支持 推動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1-4· 載譽前行丨因格智能獲評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與CMMI 3級能力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