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新規施行后,末端配送痛點解決了嗎
中國是世界第一快遞大國,2017年快遞業務量突破400億件,預計每年還會以100億件左右的速度增長。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快遞行業面臨著市場經營秩序不夠規范、服務規則不太明確等問題。
為此,今年5月1日,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對快遞業務的經營、管理、監督等做出規范。目前,《條例》實施已滿一周,現在收寄快件與以往有何區別。
按照《條例》規定,寄件人交寄快件,應當如實提供以下信息:一是寄件人姓名、地址、聯系電話;二是收件人姓名(名稱)、地址、聯系電話;三是寄遞物品的名稱、性質、數量。快遞企業在接收快件時應當查驗寄件人身份證,仔細核對身份信息,并且做到每一單都進行查驗,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收寄,怕得罪客戶或認為老客戶就不用再查驗的做法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只有對于與快遞企業簽署安全協議的大客戶,在實名制上采取的是備案制,首次完成實名驗證后,今后再寄件就可在后臺完成身份信息的驗證和比對。
然而,近日,有媒體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扎堆在街頭派件的快遞員,對于快遞收寄實名制這一要求,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實名制早已在“新規”實施前就已實施,但是在實際收寄快遞的操作中,有一些特殊情況可以特殊對待。
有快遞員表示,現在很多客戶都不理解或不清楚“寄件實名制”,收一件快遞跟客戶得花好幾分鐘解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效率,因此,在面對一些熟悉的老客戶時,很多快遞員就會免去客戶出示身份證的環節。
市民反映,5月1日后自己寄快遞時仍有快遞員不查看身份證直接寄送,“查驗快遞時,只聽到我說是鞋子,但并未打開盒子查看”。
此外,末端派送是用戶體驗快遞行業最直接的一個環節,然而,派送不及時、未當面驗收、物件破損等問題也成為快遞行業的一個“痛點”。
如何解決好這“最后一公里”問題?《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權當面驗收。
一周過去了,“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問題解決了嗎?
很多消費者認為,《條例》實施后,快遞業的服務水平總體得到提升,至少在投遞到戶這個環節上,得到一些改進。不過,還有一些市民表示,依然有不少快遞小哥為了提高送貨效率而選擇在未經收件人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將快遞投放進快遞柜,原本為了方便市民的快遞柜卻只是方便了快遞員。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由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當面驗收。這意味著,快遞員拒絕送貨上門屬于違反規定。
上述人士表示,對于消費者實際中遇到的投遞不到位的問題,可撥打投訴熱線12305,讓企業進行二次投遞。如果快遞企業多次發生類似問題,并造成客戶快件丟失,相關部門也會對企業做出處罰。
這一方面,《條例》也有相關規定,用戶的合法權益因快件延誤、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而受到損害的,用戶可以要求該商標、字號或者快遞運單所屬企業賠償,也可以要求實際提供快遞服務的企業賠償。快件延誤、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的,對保價的快件,應當按照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與寄件人約定的保價規則確定賠償責任;對未保價的快件,依照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確定賠償責任。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快件損失賠償責任險種,鼓勵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公布后,快遞公司也紛紛表態,已加強教育和管理,之前部分游走于操作規范邊緣的行為將得到一定的糾正。不過據了解,由于快遞從業人員數量巨大,且就快遞柜的使用來說,每個小區的具體情況不同,每個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不同,完全實現收件人與快遞員之間的無障礙協調仍存在不小的困難。
不可否認,作為行政法規,《條例》的約束效應僅次于法律。目前,雖然《條例》已經實施,但相關地方細則還沒出來。業內人士提示,若快遞行業發生不規范的問題,消費者可進行投訴。
- 6-9· 快遞新規實施在即:全鏈條治理引領綠色轉型新賽道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6-9· 全國快遞行業堅持創新開發 讓快遞速度更快
- 6-9· 快遞暢才能網購旺
- 5-27· 快遞企業備戰“618”:末端人力存壓 最差時點已過或迎復蘇
- 5-23· 快遞新規之下,無人配送能否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 3-31· 快遞慢了 近期網購請注意物流狀況
- 3-25· 停發!無法派送!疫情下的快遞還要等多久?
- 3-24· 快遞業多模式探索“進村”新路徑
- 3-17· 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無人機即時配送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