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中國制造2025 方向對了路還遠嗎?
連續三年,“中國制造2025”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議上作出了2017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并特意強調要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
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在生產模式、方式、方法、流程等方面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顯然,這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方案,制造企業要保持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具備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但如何賦予企業這樣的能力?
在今年的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上,華為給出了答案。從主論壇演講,到智能制造分論壇,再到智能制造展廳,華為在用實際行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
華為聚焦ICT基礎設施平臺,實現云端和終端暢通聯接,眾多的合作伙伴在上層,提供各種行業應用,構建了制造業全生命周期開放生態。
全生命周期包括:提供貫穿制造行業業務流程的方案,也包括為各行業構建的開放、靈活、彈性的生態,華為“平臺+生態”的戰略給制造行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智能制造無速成 有方法
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與低成本時代的終結,中國工業跨入了產業鏈競爭時代。在全面進入“中國制造2025”之時,工業4.0意外井噴,成為了熱點,于是:投資人來了,非工業界人士來了,不少速成專家現身了。
但實際上,智能制造是無速成的。向智能制造轉型變革的過程中,本質在于創新,將物聯網和行業相融合,創新貫穿從生產流程、業務流程到商業模式的全鏈條,依賴于將各部件連接成網絡,實時獲取相關的信息,用信息實現價值流的優化。
雖然無速成,但還是有方法的。華為在智能制造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平臺+生態”的戰略方向下,利用新ICT技術,加上云-管-端的協同,構建了一個開放、彈性、靈活和安全的平臺。
首先,華為聚焦在ICT基礎設施平臺,新ICT讓企業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協同聯動。
如果說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是智能化企業“智慧的大腦”,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通信技術是智能企業的“神經中樞”。
華為用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讓企業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協同聯動,支撐企業向智能化升級。用新ICT牽引新制造,在統一分布的平臺上,實現云端和終端暢通聯接。
同時,ICT技術系統實現從支撐系統向業務側延伸,從單純的數據承載功能到支持業務決策功能。在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員工與員工、合作伙伴、供應商之間以及核心業務流程皆以數字化信息系統進行連接和溝通的需求。
第二,實現云-管-端的協同,構筑開放、彈性、靈活和安全的平臺。
有了實時穩定的移動寬帶敏捷網絡作為支撐,實現萬物互聯。但要支撐行業的數字化重構,任何一個單獨的技術和一個單獨的供應商都不可能擔此重任,
在終端方面,針對行業客戶華為可以提供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移動終端設備和行業化定制ROM系統。在管道方面,華為可以提供成熟的無線部署方案供移動終端接入。在云端方面,華為提供集中的移動應用存儲平臺和EMM(MDM/MAM/MCM)平臺。云端的集成通過華為的管道可以實現一體化。
第三,在統一的IoT連接管理平臺上,華為聯合合作伙伴幫助用戶應對數字化轉型挑戰,構建全生命周期的開放生態。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客戶、伙伴、華為各有各的定位和價值,華為提供可靠、高效、端到端的ICT平臺,上面承載合作伙伴的各種應用。
在華為IoT生態中,華為IoT連接管理平臺通過豐富的API和系列化的Agent加速應用上線,簡化終端接入,保障網絡聯接,同時提供面向合作伙伴的一站式服務,為客戶制定統一的物聯網建設規范,可以靈活的選擇上層應用廠家和終端廠家。
“潤物細無聲”的服務各行業,華為制定統一的規則、快速接入新終端,快速開發新業務,現在已經有170+開放API,80多家合作伙伴,實現200多個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即成。
通過共同構建開放實驗室、開發者社區,提供營銷支持、商業合作等方式面向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服務。
至此,基于“研發、生產、維護、服務”的客戶業務流程,從智慧研發、智能工廠、智能維護、智慧服務,華為與合作伙伴一起,構筑了制造業全生命周期開放生態,提供由云平臺和工業互聯網承載的多項制造業務應用。
智能制造重落地 先行先試
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正面著一場“重生”,實現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只有將傳統制造業邁向智能制造,才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還記得去年在成都的合作伙伴大會上,華為的智能制造展區展示了華為基于“1+2+1”物聯網平臺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而在今年長沙的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華為的方案更加豐滿,不僅有內容還成體系,除了舉行了智能制造分論壇,在智能制造展區中已經將“平臺+生態”的先行先試成果一一展示。
在我看來,從生態領域著手,可以看出華為構建了智能制造的數字化轉型共同體,聯合創新。
在展區,這次華為聯合霍尼韋爾、ESI、PTC、石化盈科、天智智能、三維直點、樓蘭科技、紅領集團等多家合作伙伴參加展示,整個展區的展示基于“研發、生產、維護、服務”的客戶業務流程分別展示了智慧研發、智能工廠、智能維護、智慧服務四大場景。
首先,在智慧研發方面展示了兩個場景:協同研發場景和工業設計仿真場景。
協同研發場景是華為與合作伙伴PTC共同展示,可以體驗飛機、汽車等設計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研發協同過程,華為的瘦終端逼真還原制造協同研發場景。
工業設計仿真場景是華為聯合合作伙伴ESI通過3D形式來展示。現場體驗裝備制造業開發行業設計仿真場景,華為基于模塊化數據中心的HPC產品及解決方案在研發環節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第二,智能工廠也包含無線智能工廠展示場景和工業互聯場景。
無線智能工廠展示場景通過VR模擬廠房車間生產情況,體驗華為松山湖的工廠車間,身臨其境般地從倉儲管理、生產可視化、自動出入庫、遠程管理來感受無線物聯帶來的智慧化工廠場景。
而工業互聯場景又是華為聯合合作伙伴天智智能展示的典型的智能化車間模型。典型智能車間展示了機器人與工廠互動,以及合作伙伴智能制造聯合解決方案,而華為的云計算、服務器與網絡產品解決方案給智能工廠提供了基礎保障,實現了整體的智能工廠的穩定、安全、快速、高效。
第三:智能維護展區則用三個場景來體現,智能巡檢修場景、智能巡檢場景、VOC監測場景。
智能巡檢修場景是華為聯合合作伙伴三維直點展示,通過可視化的三維設備智能維護管理系統,體驗增強現實可視化企業智能維護管理解決方案。
在這個場景中,三維直點提供三維可視化平臺和集成服務,華為為客戶提供覆蓋云、管、端的IC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智能巡檢場景是華為與合作伙伴北京拓盛展示,通過可視化對講來實現更好的智能巡檢功能。
VOC監測場景是華為聯合合作伙伴霍尼韋爾展示的,可以通過手持終端直接體驗氣體檢測效果通過AGV小車對本次展會會場的co2、pm2.5濃度等進行了實時的監測,華為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支撐了整個監測過程的實現。
第四,在智慧服務展區中的場景更具互動性,車聯服務場景和O2O定制西服場景。
在華為與樓蘭科技聯合展出的車聯服務場景中,可以通過手機APP來完成對汽車的一些遠程操控功能以及實時掌握汽車的運行情況。
這個場景的核心的是華為和樓蘭科技共同打造的智能車聯網云平臺。車聯網云是在高速移動中完成基站的頻繁切換,假設100公里/小時的速度,意味著3秒之后就是下一個基站。這樣快速的移動在其他云里沒有這種場景,不支撐或沒有為這個做好準備,但這是華為的擅長之處。
而華為聯合合作伙伴紅領展示的O2O定制西服場景。卻讓更多的人現場體驗西服定制過程,體驗智能生產展臺直接下單定制生活日用品,感受華為云平臺支撐傳統服裝制造業新商業模式的魅力。
將最前沿的ICT技術,注入到最為傳統的制造業中,達到深度的融合絕非易事,而新制造轉型的最大障礙并不在于技術本身,而是對于每個細分行業的理解深度和專業程度。
而華為,不僅在技術上和產品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和突破,更是向行業縱深,在支持制造業創新轉型的過程中,聯合合作伙伴打造基于業務驅動的ICT基礎架構,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生態平臺,將深厚的創新理念及方法論輸出,用實際行動來對接中國制造2025!
- 5-6· 中國鐵路北京局五一假期運輸首日發送旅客125.9萬人次
- 3-24· 中國鐵路,鋪就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軌道
- 2-28· 中國重汽HOWO新能源輕卡:電力“馬拉松”,想贏就能盈!
- 2-26· 中國重汽輕型汽車即將首秀北京國際房車展,實力新車搶鮮品鑒
- 2-20· 從殘值焦慮到高效流通:解析中國重汽二手車全價值鏈運營的創新之路
- 2-17· 2025旗開得勝!中國重汽1月銷量強勢開局,全年熱銷啟幕!
- 2-17· 1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呈現季節性回落
- 2-7· 中國重汽新春短劇暖心收官:與卡友雙向奔赴,共繪最美全家福
- 2-6· 中國重汽:從冬奧會到亞冬會,用科技筆觸繪中國實力
- 1-20· 中國重汽狂攬多項權威獎項,背后隱藏哪些“致勝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