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快遞業“節日病” 需多方發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消費者購買年貨開始從線下轉向了線上。然而,消費者的這種偏愛卻被現實撞了一下腰。因為,春節臨近,一些快遞公司便開啟了春節模式,表示配送將降速甚至停止派件。這不僅給消費者瘋狂購買年貨的熱心澆了一盆冷水,更嚴重地拖了方興未艾的網購經濟的后腿,值得全社會探尋破解之道。
快遞成慢遞甚至歇業,顯然是春節前后投遞力量不足惹的禍。當前,絕大多數的快遞小哥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自年初便遠離親人獨自在外送快遞賺錢,年關臨近,歸心似箭便成了他們內心最強烈的渴望。加之,許多快遞企業老板,對“快遞成慢遞甚至歇業”給消費者造成的痛感未能感同身受,更不愿意向快遞哥支付節日加班的三倍工資。如此語境下,春節前后的“快遞哥荒”便成為每年循環上演的劇目。因此,透過現象看本質,“快遞哥荒”折射出來的是快遞業服務意識淡薄。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快遞業“節日病”,可謂形象貼切。
事實上,快遞業“節日病”受詬病久矣,相關部門對其也開出了藥方。比如,早在2011年,中國快遞協會發布的《春節法定假日期間快遞服務指導規范》,明確要求春節期間快遞業“歇人不歇業”,快遞網點收件、派件服務時間總體不低于6個小時。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民營快遞企業卻陽奉陰違,有的雖然對外表示“春節期間歇人不歇業,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務”,但實際上服務質量與水平卻遠遠低于正常水平;有的“歇人又歇業”,甚至在春節前一兩個星期就開始選擇性收件派件;還有個別的快遞企業雖然沒有歇業,但暗地里大幅抬高了服務價格。這些“節日病”,盡管癥狀稍有差異,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一雙眼睛只盯著企業自身的利潤,而置消費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于不顧。
但是,任何企業都不能“見利忘責”,必須在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踩好平衡木。就作為服務行業后起之秀的快遞業而言,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已告別野蠻生長打價格戰的階段,進入深耕細作打服務戰的階段。快遞企業倘若想要在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在兼顧公司“美好錢景”的同時,強化“小快遞、大民生”的責任意識,為消費者提供貼心的服務。
可見,醫治快遞業“節日病”亟需自律和他律一齊發力。一方面,快遞企業要嚴格自律,提升服務水平與質量,特別是節假日,應因企制宜地采取錯峰輪假、足額兌現加班工資等人性化管理方式,真正實現節假日期間“歇人不歇業,服務質量不降”。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對快遞企業節假日期間“歇人歇業”的違規行為加強監管,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1-7· 多向發力 交通設備更新釋放潛能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4· “鏈”上發力,京津冀如何共造“一輛車”?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8-22· 發力夜經濟 安徽變“流量”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