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發揚“德清模式” 打造縣域經濟樣板
40年來,科技創新“德清模式”在發展中迭代,在演化中成熟,從點上先行探索到全域創新突破,從科研聯合體到區域創新共同體,從探索創新模式到打造創新生態,從追趕科技創新到走向科技前沿,引領縣域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
總結科技創新“德清模式”40周年發展經驗,需要從三個方面思考“德清模式”,從而更好地指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
一是始終感應時代的脈搏,走敢為人先之路。“德清模式”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同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在這一背景下,德清磚瓦廠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首創“科研生產聯合體”,拉開了產學研合作的序幕。
“德清模式”迭代于本世紀初。當時浙江省提出“八八戰略”,要求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合作交流。德清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形成“政產學研金介用”相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德清模式”蝶變于新時代。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打造三大科創高地,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德清以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落戶為契機,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德清模式”新范式。
可以說,“德清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堅持實踐第一、堅持群眾首創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開拓創新。別人不敢想的,德清想到了;別人想到但是不敢做的,德清大膽嘗試去做了。“德清模式”的成功實踐,是浙江人“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精神的真實寫照。這是“德清模式”最本質的精神,也是“德清模式”最具生命力的特質。
二是始終順應戰略發展要求,走借梯登高之路。德清發展靠什么?通俗點講,就是靠“聯姻”。首先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與上海、杭州“聯姻”。這些年,德清始終把“接滬融杭”作為縣域發展的主戰略,成為杭州都市圈重要節點縣和長三角創新鏈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力提升了縣域高質量發展能級。其次是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與高校院所“聯姻”。這幾年,德清舉全縣之力引進并建設“家門口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在上海、杭州、深圳、武漢等地設立“科創飛地”,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設立8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德清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支撐。
三是始終遵循創新的規律,走“四鏈”融合之路。“德清模式”的最初內涵,是通過體制改革,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不緊密問題備受關注,20世紀80年代更是如此。“德清模式”讓原本在科研院所“高深莫測”的技術和成果迅速在企業轉變為新產品、轉換為新財富,使人們看到了科技創新與經濟結合的巨大威力,用事實生動詮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
浙江精神共12個字: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可以說,“德清模式”就是浙江精神的具體實踐。
總結“德清模式”,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德清模式”。下一步,推動德清縣創新發展,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善觀大勢,全面深刻理解把握新發展理念。德清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走在前列。當前,浙江省包括德清在內,高質量發展面臨資源要素缺乏、發展動能減弱、發展空間受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的“成長的煩惱”。面對這些發展瓶頸,必須徹底改變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的產業發展模式,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要把經濟增長動力從依靠人、地、錢這些生產要素的積累,轉變為依靠創新驅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切實從單純追求GDP的舊發展理念,轉變到追求人民福祉改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發展理念上來。
二是善謀大局,積極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樣板。德清蝶變發展的基礎已然具備、苗頭已經顯現、機遇近在眼前,超前布局的先機正一步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必將產生巨大的發展爆發力。下一步,德清要樹立“一切圍繞產業轉、一切圍繞產業干”的理念,加快打造高端裝備650億集群、生物醫藥300億集群、綠色家居450億集群、“地理信息+車聯網”600億集群,推動優勢產業強鏈、新興產業優鏈、未來產業建鏈。同時,德清還要扶優扶強家裝木業,提質增效印染、水泥、鑄造、墻材等四大傳統產業。
三是善行大道,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德清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于做好縣域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狠抓科技創新的自覺性和內生動力,積極探索縣域科技創新“新時代德清模式”,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縣域樣板。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德清歷來有改革創新的基因底蘊,銳意改革、崇尚創新的鮮明特質,一定可以在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出一條新路,加快打造“改革創新高地、品質生活新城”。
(作者系十二屆浙江省政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