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挖新油——江漢油田60年孜孜不倦逐夢千萬噸
年近六旬的江漢油田,卻似一座“不老泉”。為追逐“建設千萬噸大油田”的夢想,一次次走出江漢平原,一次次跨越石油本行,先后挺進華東、西北,多區域合作開發油區;堅守建南,勇涉頁巖氣領域,開采出我國最大的頁巖氣田;不斷創新找油技術,在老油井源源“挖出新油”,屢屢打破“油氣資源遞減魔咒”,譜寫了為端牢“能源飯碗”而不懈奮斗的歷程。
立志“創百萬”
走進位于湖北省潛江市的五七油田會戰指揮部舊址展覽館,一座赭紅色的雕塑映入眼前,四名身著工裝的石油工人,手握紅旗和各式工具,眼光注視著遠方,堅毅沉穩。雕塑下方五個大字“逐夢千萬噸”,鏗鏘有力。
隨行的中國石化集團江漢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李東方介紹說,這座展覽館展現的是12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拓荒者,開展江漢石油大會戰的真實場景。
時間拉回60多年前,正處于大建設時期的中國,油氣資源緊張的短板逐漸凸顯。地質學家李四光曾提出“松遼、華北、江漢平原是我國石油勘探的遠景地區”。經過8年的地質普查,江漢盆地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揭開。
1958年起,西北、西南、東北、華東等地石油工人,懷著“為國找油”的雄心壯志,陸續趕往位于我國中部的江漢平原,開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64年底,石油工業部從茂名等地抽調人員、設備赴江漢,陸續成立江漢石油勘探會戰指揮部,后來成為江漢石油管理局的前身。到1969年,指揮部最高峰時達到12.8萬人。江漢石油大會戰由此全面開啟。
彼時的江漢平原,蘆葦叢生,沼澤遍地,道路不通,物資不夠,條件極其艱苦。但石油工人們斗志昂揚,人拉肩扛、凌風斗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堅決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光榮任務”的錚錚誓言響徹百里。
經過不到3年時間,這支大軍硬是在荒地上建起了我國重要的石油勘探開發基地——江漢油田。
1965年9月,伴隨一條巨型油龍騰空而起,鐘11井喜獲日產6.7噸自噴油流,標志著江漢油田的發現。接下來的近60年里,2000多口油水井如珠貝般散落在廣袤的江漢平原,為中國石油工業添上堅實的“磚瓦”。
然而,由于當時地質理論和技術手段準備不充分,原計劃建成“千萬噸油田”的江漢油田,只能改建為“中部戰備油田”。即便如此,“生而弱小”的江漢油田,還是很快就遭遇了石油資源自然遞減的“攔路虎”。自1998年起,江漢油區原油產量跌落至“年產80萬噸”以下。社會上“資源枯竭,無油可采”的聲音一度甚囂塵上。
“當時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我們油田產量又在下降。”在江漢油田干了幾十年的油田地球物理高級專家付宜興說,5萬多名職工,只有70多萬的年產量,“效益更好不到哪去,連吃飯都困難”。
“苦干98,決戰99”。身處不利境地卻不服輸的韌性是江漢石油人的天性。
其實,早在1986年,江漢石油管理局就未雨綢繆,以跨地區總體承包的方式,到山東壽光承包勝利油田所屬的八面河油區,每年穩產80萬噸以上,大大彌補了江漢油區減下來的“缺口”。
到了1998年,雖然八面河油區年產量還有70多萬噸,但江漢石油人還是再次邁開了“向外找油”的步伐。與長慶油田合作開發陜西安塞坪北油田,三年新建原油生產能力25萬噸。
“雖然‘千萬噸’的預期被證明不可能,但‘百萬級’依然是江漢油田成立時立下的目標,也是我們一直堅守的信念。”李東方說,到2001年,隨著坪北油田的投入開發,加上八面河油田,江漢油田原油總產量達到160萬噸,還逐漸磨煉出高效開發陸相整裝油田、復雜斷塊油田和特低滲透油田的能力,積累了跨地區合作開發的成功經驗。
走出“中年危機”
經過多年的開采,江漢油田不可避免地步入“中年危機”。一方面,“身體發福臃腫”,職工人數眾多;另一方面,“增長乏力”,年產油氣當量穩定在170萬噸,長達10多年時間。
油少人多的矛盾更加突出,產量遞減的壓力迫在眉睫。
“必須來一場思想革命。”江漢油田上上下下展開了一場“江漢油田向何處去”的大討論。經過反復研究,江漢油田最終將目光瞄準鹽鹵資源,這個曾經被忽視的“廢料”。
思維一變天地寬。隨著勘探的不斷深入,幾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腳下這片開采了幾十年石油的土地,竟然還蘊藏著一個巨大鹽庫,相當于自貢20倍的鹽鹵資源。
從石油開發到發展鹽化工,跨過這一步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從項目論證、選址、規劃設計,到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設備的引進,江漢油田一點點摸索前進。
1995年,第一套年產5000噸漂粉精項目建成投產;2001年1月,鹽化工總廠第二套年產4500噸漂粉精技改項目建成投產;2004年1月,第三套年產5000噸漂粉精項目建成投產。
經過20多年發展,江漢油田鹽化工業從零開始,逐步形成“采鹵-鹽硝-氯堿-消毒劑”一體化產業鏈,建成中國石化唯一食用鹽生產企業、中南地區重要的離子膜燒堿生產企業、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劑生產企業,還利用地下鹽穴建設天然氣儲氣庫,打造“華中地區清潔能源供給地”。
與此同時,原油生產的上下游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走進江漢油田四機廠,龐大的機械讓人驚嘆。最初的四機廠僅僅是個修理車間。如今,它已華麗轉身,發展成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以及油氣鉆采裝備制造的“龍頭”企業,更獲得了固井壓裂裝備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的殊榮。
與四機廠一樣,江漢油田江鉆股份公司的鉆頭生產車間里,各種各樣的鉆頭令人耳目一新。他們深耕鉆頭領域,打造出牙輪鉆頭、金剛石鉆頭和混合鉆頭這三類特色產品,技術整體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機械制造產業逐漸成為江漢油田新的經濟增長點。然而,江漢石油人心中的那個“為國家奉上千萬噸油氣”的夢想,卻從未改變。
機會終于來了。2012年11月,中國石化在涪陵焦石壩實現頁巖氣勘探重大突破,拉開了我國頁巖氣商業開發的序幕。12月,涪陵頁巖氣田正式移交江漢油田分公司開發。
隨即,江漢油田抽調精兵強將,挺進武陵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在一片青山黑石里開拓新領域。
2013年1月9日,焦頁1HF井投入試采,日產量6萬方,成為國內第一口投入商業開發的頁巖氣井,也標志著涪陵頁巖氣田正式進入商業試采。2015年焦石壩區塊整體部署開發,由北向南全面推進一期產能建設,圓滿建成涪陵頁巖氣田一期50億方產能,當年9月26日,自然資源部認定涪陵頁巖氣田是除北美地區外全球最大頁巖氣田。
截至2023年底,累計提交頁巖氣探明儲量8975.24億立方米,累計建成產能200.76 億方,相當于再造一個千萬噸的油田。“沒想到最終通過頁巖氣,我們實現了60年前的夢想。”現已被聘為中國石化集團高級專家的劉堯文談起“逐夢千萬噸”,依然意氣風發。
老井無暮年
頁巖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最早發現于1821年,1921年美國首次發現頁巖氣田。中國頁巖氣儲量世界第一,可采資源量約為26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與美國相仿。
頁巖氣和常規天然氣的不同是自生自儲,賦存于頁巖儲層中,不改造是沒有產能的。其開發難度極大而且風險極高,需要在一套很薄的地層中鉆探長水平井,還需要大規模地分段壓裂;稍有失誤就會導致井塌、井漏、井噴等嚴重事故的發生。
一直以來,在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中,如何讓頁巖氣這一“寶藏能源”得到高效安全的開采利用,一直困擾著石油勘探者。江漢油田之所以有底氣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是因為他們已進行長達40年的“試驗”。
20世紀70年代初,參加完江漢石油大會戰的江漢勘探大軍,揮師西進,來到鄂西渝東交界的恩施地區,在莽莽群山中繼續勘探。
1970年11月,勘探隊伍在建南利川鉆出了湖北省第一口工業氣井建3井,喜獲日產37720立方米工業氣流,從此,這群采氣人就再也沒有離開過。55年來,從最初的“八一〇”工地,到依山而建的建南氣礦,從二次上產的第二勘探指揮部,再到江漢油田分公司采氣一廠,他們始終保持江漢石油人“不服輸、不退卻,不拋棄、不放棄”的執拗勁兒。
在五七會戰指揮部舊址展館,講解員介紹了兩個形象的詞語。1975年6月,雨季河水暴漲道路沖斷,30余名工人靠著人拉肩扛,將4塊數噸重的船形底座抬過河,謂之“抬船過河”。1977年初,大雪封山汽車難行,現場工人靠棕繩拉纖,將滿載鉆井材料的大卡車一米一米拖到海拔1000多米的建25井,謂之“拉車上山”。
正是靠著這樣的精神,探井捷報不斷。龍駒壩、太平場、黃金臺、茨竹埡……一口口探井鉆探,二疊系、石炭系、三疊系等氣層的相繼發現,探明儲量和氣田產能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實現了翻番。
“更重要的是為江漢油田在氣田開發領域,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李東方說,這也就是中石化集團將開發涪陵頁巖氣的重任交給江漢油田的原因所在。
與美國相比,我國頁巖氣多在崇山峻嶺間,埋藏深,構造復雜,優質頁巖儲層厚度小,開采難度遠超美國。更為困難的是,國內在頁巖氣開發工程技術和設備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
“此前,我們在涪陵的油氣開發中,提供油基鉆井液、水平段測井、橋塞和分級射孔技術服務的均為外國企業。” 曾任中國石化重慶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的劉堯文回憶說,由于地質特征和開發環境的差距,國外頁巖氣工程技術在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中還存在“水土不服”現象。而且,核心技術絕對保密,關鍵裝備只租不賣,就連每次設備售后維護都要付出昂貴的服務費。
兩個橋塞靜靜“躺”在五七油田會戰指揮部舊址展覽館的一個玻璃展柜中,一個外形黝黑光滑,來自國外廠家;一個表面磨砂呈深灰色,是油田自己研制的。“每個橋塞賣我們十多萬元,連安裝過程都不讓觀看。”劉堯文說,“我們不服這口氣,組織力量持續攻關,研制出的橋塞不僅質量好,還可溶化,技術遠超國外,售價僅數千元。”
從零起步,江漢油田用6年時間,走完美國30多年的技術攻關之路。他們從“跟跑”到“領跑”,成熟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為中國頁巖氣田商業開發插上了翅膀。如今,通過川氣東送管道,采自涪陵的頁巖氣源源不斷輸送到長江經濟帶沿線6個省和2個直轄市的70多個城市,惠及億萬家庭。
除了開啟新領域,江漢石油人還秉承“不服氣”的精神,持續耕耘在老本行上,誓言“在老井里挖出新油”。
江漢油田老區勘探,以往主要針對常規砂巖油藏領域,最富的潛江凹陷資源探明率已達60%,儲量動用率87%,儲量發現規模越來越小,穩產難度越來越大,進入勘探開發的低谷時期。為走出低谷,科研人員強化基礎研究,創新地質認識,在以往認為是“干層”的地層中,發現了碳酸鹽巖勘探新領域,通過老井黃20斜-4井復試和新井黃61斜井鉆探,相繼獲得高產油流,實現該領域勘探重大突破,鐘99井更是在老油田新層系獲得日產137方的高產工業油流,目前該領域已累計新增三級儲量5357萬噸,新建產能4.4萬噸,讓老油田重新煥發了新春。
江漢油田提高采收率專家朱守力告訴記者,江漢油田開發到今天,按照常規的找油理論和技術,找得到采得著的油已基本上采完了,現在主要是找隱蔽型油田,找準剩余油藏身之所,找出每一滴油。
據他介紹,近些年油田加大了三維勘探力度,采集的地下信息成倍上升,對許多老油井重新研究和評價,摸清楚剩余油富集部位,找出注采不完善的單元,突破傳統采油理念,將采油的觸角向更細小的單元和平面延伸。
與此同時,江漢油田在采油工藝技術上大力推進水平井和側鉆井技術,向地質構造高部位剩余油、層內和井間剩余油挖潛,完善注采井網和維護老井,使一些瀕臨報廢的老井又冒出了新油。
日前,江漢油田2024年首批新增探明石油儲量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評審,潭口、浩西、浩口、周磯等4個區塊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508.57萬噸。另外,新增石油控制地質儲量1630萬噸,預測地質儲量2178萬噸,紅星頁巖氣探明儲量1070億方已通過中石化審查,形成了二疊系頁巖氣超千億方探明增儲陣地,復興地區涼高山組累計向中石化提交三級儲量油8432萬噸、氣450億方,涼高山組億噸級規模儲量陣地基本形成。
就這樣,江漢油田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油井”,源源不斷地探出新油。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累計探明3.46億噸原油和近萬億方天然氣資源,打破了外界關于“江漢沒油了”的質疑,為著心中那“建設千萬噸大油田”的夢想不斷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