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地下空間用得上、用得好
為統籌推進城市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地下空間資源潛力,《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印發。《指導意見》要求,圍繞強化規劃引領、優化供應體系、加強產權保護、改進監測監管等方面,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促進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城市保護與更新研究院總規劃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帆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導意見》的發布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間規劃開發意識,有利于整合利用碎片化城市地下空間,形成系統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第四國土”利用潛力大
城市地下空間大致可分為三類:地下交通空間,如地鐵、隧道、過街地道等;市政設施空間,如地下鋪設的水電氣熱管線、綜合管廊等;建筑空間,如地下商業設施、地下停車庫、地下人防設施等。
張帆認為,我國的城市地下交通空間和市政設施空間開發,很有前景。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發展迅速,大大紓解了地面交通壓力,改善了城市交通環境。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董賀軒分析,城市地下空間容量巨大,具有特殊的功能與環境條件,且開發利用技術逐漸成熟,開發價值和潛力不可小覷。有觀點認為,地下空間是領土、領空和領海之外的“第四國土”。董賀軒說,這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正是地下空間開發擁有的巨大潛力與廣闊前景。
從韌性和安全性的角度來講,地下空間有獨特優勢。抵御大部分自然災害,地下空間的穩定性更強。從節能減碳的角度看,地下環境冬暖夏涼。張帆提到,很多地區在夏天較熱時,會開放閑置的防空洞給民眾乘涼。這時的防空洞就成了天然的低碳節能建筑,不需要空調也很涼爽。不少大型算力設備等也在地下或山洞中安裝運行,這些地方的環境條件較為穩定,并可有效降低能耗。從空間設計的角度講,充分開發城市地下空間,能大大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
“城市地下空間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張帆介紹,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眾多,城市可建設用地并不富裕。在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背景下,重視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地下空間“家底”需摸清
為強化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統籌引領,《指導意見》要求,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綜合調查評價,加快推進相關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
“當前,很多城市的地下空間‘家底’還沒有摸清。因此首先要把地下的情況弄清楚,再去談規劃。”張帆告訴記者,做好城市地下空間的整體調查和規劃工作,一方面是要做好既有地下空間的摸底;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自然本底條件的摸底。
科技可以在摸底中發揮重要作用。張帆說,在對城市地下空間進行普查普測時,可以把獲取的數據系統性整合到三維數據平臺中。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建設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通過融合地上地下、室內室外一體化的空間數據,搭建了杭州市城市數字模型,形成直觀可視的全空間一體化三維數字底座。
在地質勘察方面,相關科研部門也積極開發新技術手段,用于探測地下空間情況。開發城市地下空間,需要充分考慮當地地質結構。有的城市地質結構比較穩定,開展地下空間建設相對適宜。而一些濱海或濱江城市,因地層含水率高、存在砂土液化等情況,大范圍開展地下空間建設難度較大、成本較高。
同時,城市地下空間的規劃建設也受到當地習慣、氣候等因素影響。例如,哈爾濱冬季天氣寒冷,為了應對嚴寒氣候并滿足當地居民生活需求,很早就發展了較為成熟的地下空間體系。
“我國南北差異、東西差異很大。地下空間開發需要的投入比地面高很多,因此要充分結合各地實際條件和需求,因地制宜、綜合考量。”張帆說,對一些超大型城市而言,土地資源稀缺,地面交通擁堵,開發地下空間性價比高。這種情況下,如果地質條件合適,就可以進行系統性謀劃,把整個城市地下空間高效利用起來。而對于需求不高的城市,按規定做好地下人防設施、管道設施等即可,對于功能性地下空間的開發應量力而行。
城市更新也要“講里子”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增量建設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階段,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務將越來越重。“城市更新不能‘只講面子不講里子’,如果只是地上的高樓大廈很光鮮,城市花園很美麗,地下空間卻一團糟,就不是一個可持續狀態。”張帆認為,城市更新應該做到地上地下一體化,目前各方需提高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意識,將地下空間納入到城市更新行動中。
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分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三類,地下空間規劃屬于專項規劃類。不過,一些城市并沒有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很多城市的地下空間開發依托項目進行,比如商業區、寫字樓、地鐵等,缺少系統性統一規劃。
在董賀軒看來,未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將朝著地下地上一體化、綠色化、系統化方向發展,同時還將逐步轉向深地空間的開發利用。而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需政府主導、科技引領、法規保障、公益促進,形成多方合力。
當前,城市地下空間大部分仍以碎片化形式存在,除了地下軌道交通能夠成網,其他功能性地下空間還沒有形成網絡。張帆說,如果能把地下空間貫通,建起像科幻片里那樣的地下城,那么整體空間利用效率將會大大提升。未來在應對極端氣候方面,地下空間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 3-17· 首個城市超級智能體落地武夷山 解鎖智慧城市新高度
- 3-3· 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
- 10-14· 15城市將與中國移動等央企共建低空經濟生態圈
- 9-12· 未來城市社區雛形初現
- 8-15· 更新的城市 更美的生活——解鎖城市更新的“天津密碼”
- 8-5· 打造“城市大腦” 暢通“毛細血管”
- 7-25· 東北多城市間推出旅游計次票定期票
- 7-18· 重慶:城市更新讓老街區煥發新活力
- 6-13· 城市形象推介,從“我有什么”到“你獲得什么”
- 6-6· 這7個城市將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上路通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