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旅融合激發假日經濟新活力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人群熙熙攘攘,飛機呼嘯而過,廣播聲與腳步聲交織。候機大廳里,一場湘繡作品展吸引了不少旅客駐足觀看。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慶前夕,這場以“錦繡瀟湘 盛世華章”為主題的湘繡作品展啟幕,用一針一線生動呈現出湖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成就。
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龍耀華說:“我們希望國慶假期往來長沙的游客,能夠透過一幅幅湘繡作品領略三湘四水的魅力,感悟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創新活力。”
“這是我頭一次近距離欣賞湘繡作品,沒想到針法如此精細,太震撼了!”來長沙旅行的重慶游客鞠女士連連感慨。
山河錦繡,文化的脈絡在風景中延伸。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湖南多地推出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打造出一系列新體驗、新場景,讓游客盡享文藝、文博、文創之美。
夜幕降臨,在位于郴州市北湖區的水月洲,點亮夜空的水幕光影秀吸引了八方來客,一場沉浸式演出將觀眾帶回千余年前——身著唐朝華服的演員們,將韓愈與時任郴州刺史李伯康夜游北湖、泛舟叉魚的故事娓娓道來。在聲、光、電技術的配合下,昆曲、舞蹈、舞劍等表演融入劇情,為觀眾帶來極具美感的視聽體驗。
“希望在營造喜慶節日氛圍的同時,讓大家在潤物無聲中對這座城市有更多了解,增添文旅消費活力。”北湖區文化館館長蔣云才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質量的文化活動供給,使得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來到位于衡陽市的“湘見·建湘”工業文化街區,一股年代感撲面而來——曾經的建湘柴油機廠搖身一變,在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中重獲新生,成為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街區。
如今,在這片承載厚重工業記憶的土地上,游客們可以參觀衡陽老工業基地文展館、在工業主題包廂里品嘗地道美食、在咖啡館里體會硬核工業與醇香咖啡的碰撞。
文化之光,照亮旅途。國慶期間,湖南博物院、長沙博物館等文博場所前排起了長龍;在韶山等紅色旅游勝地,人們學習紅色歷史、汲取奮進力量;在常德河街,游人們聽著悠揚的常德絲弦表演,感受非遺魅力……文旅深度融合中,文化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緊密相連。
(記者張格 謝櫻)新華社長沙10月8日電
- 4-14· 流動的文旅生態圈:解碼“熊貓專列”春日經濟密碼
- 4-7· 湖南簽約16個重點產業轉移合作項目
- 4-7· 湖南簽約16個重點產業轉移合作項目
- 3-17· 文旅產業如何變流量為“留量”
- 2-3·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寶山模式”
- 12-23· 吉林文旅經濟一線觀察:用好用活一冷一涼兩種資源
- 12-12· 湖南構建全鏈條生態體系支持大學生創業
- 12-2· 湖南出臺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辦法
- 12-2· 湖南長株潭三市發布100項最新可轉化科技成果
- 12-2· 湖南懷化鐵路版“快遞分揀中心”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