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風光”無限 綠能澎湃
本報記者 梁 樂
以哈密瓜聞名的新疆哈密市,正迎來新能源產業崛起。數據顯示,2023年,哈密全口徑發電量650.54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發電量占41%。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風光火電打捆外送基地,哈密2023年外送電量達666.12億千瓦時,占“疆電外送”總量的52.7%。
這些亮眼的數據,展現出哈密對新疆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以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依托,哈密不斷在延鏈補鏈強鏈方面下功夫,引進高載能產業,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努力打造千億級電力新能源產業集群。日前,科技日報記者走訪哈密多地,了解其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進展。
風電裝備產業集群成勢
哈密不缺風。哈密的百里風區,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達到200多天,極端最高風速超過臺風級。哈密風區面積占新疆風區總面積的六成以上,是國家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不過,風力發電不能只靠大風,還要考慮無風狀態下,整個輸電系統的持續運行。記者來到位于百里風區的哈密十三間房百萬千瓦風儲一體化項目基地,探尋風力儲能方案。
中國船舶集團風電發展有限公司風場運營中心副主任李帥介紹,項目安裝了150臺中船海裝H176-6.7兆瓦低溫型風電機組,并配套自主研發的30萬千瓦/120萬千瓦時電化學儲能裝置。這相當于為風電場配備了“超級充電寶”,在風力微弱不能滿足發電需求時,電機仍能持續放電4小時。“超級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自動充電,用電高峰時自動放電,一次充放電達120萬千瓦時,可以滿足80萬戶居民一天的用電量。
在三一重能(巴里坤)大兆瓦智能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記者同樣感受到哈密風電產業發展的活力。在這里,工人們正忙著加工長度超百米的風機葉片。每36個小時,這里就能生產一片大型風機葉片,葉片隨后被送往新疆各地的風電基地。
該產業園項目總監楚樹哲介紹,目前園區能生產5—15兆瓦的風電主機、94.5—136米的風機葉片,其中112米的風機葉片是目前新疆投用最長的葉片,填補了當地產業空白。
哈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竇仁才說,目前,全市規模以上風電裝備制造業企業有14家,風電設備零部件的本地制造比例超70%,哈密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和西北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光伏綠電消納融合發展
近日,清電硅業有限公司的年產40吉瓦單晶硅拉棒切片一期10吉瓦項目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填補了哈密乃至東疆片區硅光伏產業的空白。
該公司技術研發部高級經理秦現東介紹,單晶硅棒制造業位于光伏產業鏈上游,通過切割和加工得到的單晶硅片是太陽能光伏板電池片的重要原材料,產品目前供應疆內外光伏市場。
哈密硅基產業發展前景良好,原材料石英巖預測資源量3435萬噸。目前已建成年產6萬噸工業硅產能,雙碳年產3吉瓦高效異質結電池智能制造項目正在建設中。
竇仁才表示,下一步,哈密將充分發揮資源、要素成本、區位交通和產業政策等方面優勢條件,推動硅光伏等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綠電消納融合發展,打造300億元級新材料產業基地。
哈密充沛的綠電,為大規模制取綠氫奠定了基礎。
在哈密市伊吾縣工業園區,記者在新疆匯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制氫加氫一體站看到,一輛氫能重卡加注液態氫氣,只需半小時就能加滿氣罐,加滿后可行駛近200公里,滿足了園區內的運輸需求。
哈密有煤炭、礦產、化工產品運輸的巨大需求,氫能重卡應用前景廣闊。哈密的富余焦爐煤氣具備年提純18萬噸車用氫氣的潛力。目前,哈密已建成制加氫一體站2座,投運氫燃料重卡35輛、氫燃料公交車7輛,初步構建起氫能交通應用場景。
- 1-2· 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封頂
- 1-2· 新疆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大關 成第一大電源
- 1-2· 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92.2% 創歷史新高
- 12-2· 新疆推出十項舉措支持高層次人才服務企業
- 11-21· 新疆成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11-18· 國網新疆經研院以棄電制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 11-7· 新疆:全力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高地
- 11-7· 新疆阿勒泰市推動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
- 11-7· 新疆這座城市,何以被蘋果冠名?
- 10-24· 新疆再創全國冷涼區玉米單產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