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漠暴雨“阻擊戰”管窺鐵路高質量發展
大漠沙如雪,如今雨似沙。從古至今,沙漠都是干旱的代言詞,但是今年7月塔克拉瑪干沙漠下起暴雨,目之所見,未被蒸發的水流匯聚在鐵路兩側。面對這樣的“特殊情況”,在沙漠鐵路工作的鐵路人迅速出動,有序應對,筑起鐵路安全的堅固屏障。(8月16日光明網)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自古以來,黃沙漫天、陰風怒吼的沙漠,乃荒涼、神秘、死亡的代名詞,是多數人不愿踏足的遠方。而位于我國南疆的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更是氣候惡劣、人跡罕至。早在兩年前,圍繞這樣一片不毛之地,中國鐵路建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一次次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建成世界首條沙漠鐵路環線,不僅為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在萬眾矚目中書寫了鐵路建設領域的一段佳話。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降雨天氣如壁虎捕食般,出其不意地襲擊了這歷史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的干旱地帶。面對“不速之客”,鐵路工作人員果斷出擊,從容以對,展開了一場針對沙漠暴雨的“阻擊戰”,在充分展現鐵路人勇于擔當、敢于挑戰的頑強作風的同時,也讓人一窺鐵路高質量發展的動人畫卷。
實“干”為先,基礎建設如虎添翼。在修建環線鐵路的同時,栽種各種適合沙漠生長的植物,形成防風治沙的天然屏障,有效減少風沙遇水對鐵路線路的影響,在此次沙漠暴雨“阻擊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縱觀全路,加強戰略骨干通道建設,加快貫通高鐵主通道,持續增強貨運能力,著力提升城際和市域(郊)鐵路網絡化水平,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鐵路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鐵路方面正一步一個腳印,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向“智”而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以視頻監控分析平臺構建防洪“千里眼”,借以重點監測各處橋梁和涵渠,以無人機+遙感信息平臺采集影像數據,排查地質災害,進行應急搶險,讓本次沙漠暴雨“阻擊戰”科技感十足,創新力拉滿。近年來,我國高鐵技術突飛猛進,成為“中國智造”新名片,智能混凝土布料機、智能軌枕生產線等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生產質量,移動支付、電子客票、刷臉進站等技術的應用,使旅客購票、乘車變得更加便……鐵路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正全面提升,推動鐵路行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邁進。
以“治”取勝,管理體系持續改進。依靠救援指揮平臺快速向巡守人員發送水害信息、下達指令;每年汛前統籌安排路基維修、橋涵病害整治與保養,逐步提升抗洪能力;提前預判雨情,第一時間發現險情并處理……本次沙漠暴雨“阻擊戰”是對鐵路方面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極大考驗。當下,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增強鐵路安全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鐵路安全水平,確保鐵路安全持續穩定,鐵路方面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正加快實施“四七六”工程,持續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健全完善制度體系。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沙漠鐵路環線本身就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壯舉,而沙漠暴雨“阻擊戰”更是人定勝天的鮮明例證,離不開鐵路人的不懈堅守和默默付出。構建鐵路“六個現代化體系”,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勇當服務和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是兩百萬鐵路人的共同目標,也是兩百萬鐵路人的共同夢想。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一茬接著一茬干,一錘接著一錘敲,夢想定能照進現實。(胡巨華)
- 6-17· 從沙地“駝城”到塞上“明珠”
- 6-13· 從沙進人退到沙里掘金 我國沙漠治理帶動產業發展
- 8-17· 東北暴雨,水稻等糧食作物影響幾何
- 8-1· 沙漠深處斗熱浪
- 6-15· 廣西柳州暴雨造成鐵路18趟客車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