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碩:改良技術“喚醒”鹽堿地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4-7-25 9:38
通訊員 郭 玲 本報記者 朱 彤
7月14日,在新疆和碩縣新塔熱鄉2000畝鹽堿地改良試驗田里,麥浪滾滾,大型收割機轟鳴著穿梭其間;在麥地旁的另一片地里,油菜也長勢喜人。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被撂荒15年的鹽堿地。一項新的鹽堿地改良技術,“喚醒”了這塊沉睡的土地。
在當天舉行的新疆鹽堿地改良成果驗收報告會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資委與浮石(上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浮石科技”)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抽樣測產,結果顯示冬小麥畝產達656公斤,超出預期。
“去年8月,我們開始改良這塊從未種過莊稼的試驗田,10月完成改良,種下300多畝冬小麥,現在見證了滿滿的收獲。”浮石科技執行董事金建勇說。
這樣的收獲來之不易。新疆是我國鹽堿地分布面積最廣的地區。第二次全國土壤調查數據顯示,新疆各種類型的鹽漬化土壤總面積達到1336.1萬公頃,占全國總鹽漬化土壤面積的36.8%。和碩縣這塊試驗田含鹽量高達30‰,屬重度鹽堿土地。
浮石科技的項目團隊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基于不同地區鹽堿地改良的實踐經驗,歷經引進、吸收、改良、迭代等多個階段,試驗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們平整鹽堿地后,將研發的藥劑滲透進土壤,把鹽從地里洗出來后再沉下去,然后通過化學手段把它固定下來。固定下來的鹽不溶于水,阻斷了鹽分返堿的過程。經過幾個月改良,這塊地的含鹽量從30‰下降到3‰,實現了當年改良、當年種植。”浮石科技技術總監柴晨睿介紹。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表示,這次改良在技術層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技術人員通過調節土壤中的離子平衡,促進生成硫化鹽及硫酸根鹽類,同時種植耐鹽堿作物,二者相輔相成,顯著提升了鹽堿地生產力。
免責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網,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 1-2· 新疆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封頂
- 1-2· 新疆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大關 成第一大電源
- 1-2· 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92.2% 創歷史新高
- 12-2· 新疆推出十項舉措支持高層次人才服務企業
- 11-21· 新疆成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11-18· 國網新疆經研院以棄電制氫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 11-7· 新疆:全力打造新型儲能產業高地
- 11-7· 新疆阿勒泰市推動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
- 11-7· 新疆這座城市,何以被蘋果冠名?
- 10-24· 新疆再創全國冷涼區玉米單產紀錄
圖文資訊
近期熱點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