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農業科技“大閱兵”展現創新硬實力
本報記者 馬愛平 通訊員 徐瑞斌
147項創新成果亮相,1843個蔬菜新品種展示,番茄、黃瓜打擂臺……5月26日,由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承辦的2024年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大會暨蔬菜新品種觀摩會在北京市通州區召開。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10年來,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豐碩。本次蔬菜品種展示和品鑒活動便是一個生動的窗口。新品種展示區域包括日光溫室9棟、大棚14棟、露地20畝,面積共計55畝。”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溫常龍告訴記者。
“我右手邊大棚里,展示的正是高品質番茄限根栽培技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季延海向觀眾介紹。記者看向大棚,發現展示區中的番茄并沒有長在土中,而是扎根于一個個白色的“小盒子”里。“這里的番茄,通過使用虧缺灌溉調控技術,提升了糖度,讓風味更加濃郁。”季延海說。
除了該技術外,本次大會上還展示了安心韭菜水培系統、“魚菜互作”復合種養系統等多項蔬菜栽培新技術。
記者來到甜瓜品鑒區,發現既有酸奶口味又有檸檬口味的甜瓜。“這是我們剛剛培育出的姊妹系甜瓜新品種,它們的酸是甜中帶酸,甜是清香甘甜。甜瓜甜度一般16度以上就算及格,超過20度的極少,但這些甜瓜的甜度能達到27.7度,而且不齁甜、不喇嗓子。”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張潔自豪地說。
“這黃瓜香氣真濃”“這種顏色不錯”“這種番茄的甜度和硬度都很好”……記者來到番茄、黃瓜擂臺賽大廳時,評委們正排著長隊,試吃著盤子里的番茄和黃瓜,每吃一種就要在手機上打分。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成果轉化與推廣處處長鄒國元介紹,本次大會專門開設了番茄、黃瓜擂臺賽,共有京津冀及其他地區62家參賽單位踴躍參賽。
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來源于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扎實落實。自2016年以來,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員從23家,發展為包含100家京津冀地區主要涉農科研教學機構和企業的“大家庭”,構建起“京津研發、河北中試、就地轉化、率先推廣”的協同創新機制。
“成立以來,聯盟成員單位累計開展項目合作130余個,經費達4.5億元,有力促進了果蔬、食用菌、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綜合防控等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聯合研發與示范推廣。北京、天津兩地農科院在石家莊建設的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累計引進京津果蔬新品種1700余個,已成為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示范的橋頭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燕繼曄表示。
- 4-14· 為農業發展鋪就“鋼鐵糧道”
- 2-24· 農業農村部:元宵節“菜籃子”產品供給有保障
- 1-13· 京津冀45項公安事項“同事同標”
- 12-2· 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保護利用 生態文化價值凸顯
- 11-4·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持續“上新”
- 10-24· 京津冀三地“通抵通貸” 組團便民利企
- 9-30· 河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 9-30· 京津兩地稅務部門合力打造“一站式”遷出遷入服務
- 9-23· 京津冀合力打造氫能人才培養生態圈
- 9-19· 看中原農業大縣中牟如何邁向文旅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