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探新路 吉林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年伊始,中國一汽紅旗繁榮工廠,車間寬敞明亮,無人小車穿梭其間,自動機械臂“手舞足蹈”。方圓幾十公里內,各類研發制造企業匯聚,一輛輛性能優異、設計新潮的新能源汽車,從吉林奔赴四面八方。
近年來,吉林發力創新驅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幅度全國第一;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汽車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信息產業同比分別增長11.4%、12.5%、47.8%。
傳統產業忙“蛻變”,新興產業正“突圍”,站在全面振興的新起點上,吉林正依靠創新奮力邁上發展新臺階。
一輛汽車看傳統產業數字化躍升
長春街道上,紅旗牌新能源汽車穿梭奔馳。每天,數千臺新車從吉林發往全國,一臺臺背后,是“汽車城”數字化轉型的躍升。
走進一汽廠區,車間紅墻還保留著70多年前建廠時的風貌,古樸厚重。順著紅墻走入車間,強烈對比讓人耳目一新,未來工廠的圖景,在這里徐徐展開:流水線運轉高效,工人根據屏幕提示,與機器人協作配合。在數字系統的調控下,一切井然有序,呈現出特別的工業之美。電子大屏上,一座數字孿生工廠躍然紙上,輕觸幾下,車間運行狀況盡收眼底。
“‘數智’貫穿全程,產品質量更好。”一汽新能源動力總成事業部總經理帥睿說。企業自主研發管理軟件,創新應用22個數智化場景,2023年動力總成產量同比增長23.6%,預計今年將增長超過90%,有效滿足了紅旗等品牌車型的需求。
不僅是整車企業,與之配套的各類零部件供應商,也正在快速步入“數字工廠”行列。長春捷翼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獨角獸”企業。總經理王超介紹,數字化改造后,上料流轉、成品入庫等多個環節實現自動化,生產效率提高近50%。
起初,因找不到物美價廉的云存儲供應商,捷翼的轉型并不順利,這也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共性難題。為此,長春成立公共服務專班,從全國遴選91家適合當地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為企業解決難題。
一臺車背后的制造業轉型浪潮,正在吉林大地展開。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從下游的整車、高鐵廠商,到中游的零部件配套企業,再到上游的工業原料車間,去年以來,吉林瞄準全省30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用創新為傳統產業賦能。
白山松水,黑土沃野,數字工廠星羅棋布,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制造業基地,越來越多“老工廠”登上數字化列車。在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雙化”帶動下,2023年,吉林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3%,比2022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一顆衛星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節節生長
成功!1月初,“吉林一號”傳來捷報:我國首次星間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遙感影像傳輸試驗取得成功,穩定建鏈期間通信誤碼率為0。這意味著,海量的超高分辨遙感星座的影像數據,能夠穩定實時下傳,數據交換更加順暢。
從幾十個人的創業團隊,到發射第一顆商用遙感衛星,再到如今建成目前世界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創造了行業內的多個第一。自主研發這一衛星星座的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賈宏光深有感觸:“錨定創新是關鍵。”
前些年,市場尚未成熟,衛星遙感信息產品市場小,長光衛星一度打不開局面,但公司團隊堅定信心搞研發。融資對接、人才引進……借助各級政府部門的靠前服務,公司知名度漸漸提升,隨著網絡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市場越來越好。“技術領先、服務給力、前景可期!”一家知名投資機構這樣評價長光衛星。
衛星產業就像冰山,海平面以上,精密產品受人矚目;海平面以下,是大量的研發制造工作支撐。以長光衛星為龍頭,吉林省帶動鏈條上的零部件制造、遙感數據應用等行業近250家企業共同發展。
“吉林一號”是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亮眼標簽,是吉林加快打造科創策源地的生動實踐。
不僅僅有衛星,高鐵、新能源汽車、碳纖維……新興產業在吉林拔節生長。“復興號”動車組誕生地——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列黑橙相間的車體正在前行。“它的時速能達到600公里。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套高溫超導電動懸浮全要素試驗系統。”中車長客副總工程師于青松介紹。
中國一汽、中車長客、吉林化纖……龍頭企業牽引一批企業發展,新興產業加速涌現創新技術成果。新能源產業集群、光電子產業集群、碳纖維新材料產業集群……黑土地上,“新”風拂面,2023年吉林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增長150.3%,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增長24.87%,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增長15.36%。
一塊電池看產學研加速融合
每天早晚高峰,6輛氫能大巴車都會從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的制氫加氫一體化站駛出,滿載乘客往返于長春市區和示范園區,免加油、免充電的大客車,是汽車城街道上的獨特一景。
在吉林省內多個城市,加注快、零排放的氫能公交車已經走入城市生活,產自吉林的氫燃料電池卡車也正在銷往各地。與傳統燃油車相比,這種卡車的發動機峰值效率更高、更節能。綠色便捷的背后,是吉林省氫能“制儲加用”產業鏈條的不斷延展。
走進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圍繞氫能產業,該所在材料、部件、系統方面的研發成果令人耳目一新。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吉林省依托該所成立氫能產業研究院,集中力量解決氫能領域卡脖子問題,努力在質子交換膜等高價值核心材料和零部件上實現突破,推動關鍵技術迭代升級。
“以制造擴應用、以技術促產業、以企業聚動能。”長春應化所副所長劉俊說。
不久前,吉電能谷年產500萬kVAh鉛碳電池項目的首批產品,在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白城市下線。不遠處,就是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發基地。為了讓產學研融合更順暢,當地為科研團隊提供1000平方米的實驗場地,并完善食堂、公寓和專車等服務設施。
一邊研發、一邊試制、一邊生產,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林海波說:“我們正在研發新一代儲能電池,有信心推動技術再上臺階。”
這份信心,來自吉林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系列舉措。吉林努力促成企業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成果轉化。
吉林省科技廳廳長李巖表示,全省正強化“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構建“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產業鏈、創新鏈協同聯動,“多家抬轎”、共同發力,匯聚科創“動力源”。《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2023年吉林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國第一。
- 4-7· 海南創新監管機制便利種質資源引進
- 3-31· 強創新,延鏈條:江蘇民企揚帆“出海”
- 12-12· “打創新牌”,這家開發區中小企業“辦大事”
- 12-12· 以科技創新之光,照亮交通強國之路
- 11-21· 湖北創新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 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
- 11-14· 福建創新探索公開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讓數據資源活起來
- 10-10· 內蒙古創新綠色金融 “貸”動綠色發展
- 10-10· 創新運輸模式 循環班列打造鋼材運輸“快速路”
- 9-23· 天津創新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 8-29· 以創新為帆,奮力推動鐵路現化化巨輪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