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高新區: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任廣鋒
黨的十八大以來,濟南高新區立足“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道路。作為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主陣地、主力軍,濟南高新區立足高新實際和定位,聚焦重點、把握關鍵,積極為省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新力量。
區域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在統籌兼顧中向高向新。
濟南高新區不同片區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加快構建“三區”特色發展格局,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一是在中心區高標準打造中央科創區。依托科研機構和金融機構集聚優勢,積極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新路徑新模式,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佳載體。二是在東區高品質規劃建設彩虹湖新區。以人才科技生態園為“引爆點”,對彩虹湖周邊區域進行改造提升,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的大科學城。三是在北區高水平建設臨空經濟區。用好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政策優勢和綜合交通優勢,發展大工業、大物流;借勢機場二期改擴建工程,大力發展臨空指向型產業,打造制造業國際合作樣板區。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必須在筑牢優勢中向高向新。
“創新”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我們落地了一批“中科系”院所項目,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數量超300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瞪羚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均居濟南首位。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建設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等重大創新平臺,做好高端人才“引育留用”各項工作,加大科技型企業引進培育力度,加快落地一批大科學裝置,形成一批前沿技術成果,策動一批未來產業。
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必須在踐行使命中向高向新。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先進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濟南高新區將依托現有的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市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著力做大總量、做強增量、做優質量。
一是強化招商引資,壯大產業集群。圍繞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空天信息、透明質酸等產業共同體,用好“管委會+公司、鏈主、投行”三個重點,落地建設一批十億級、百億級項目。二是強化跟蹤服務,加快項目建設。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深化項目推進清單化管理服務,推動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新型儲能產業園、世界透明質酸谷、齊魯制藥生物藥等項目加快建設,以項目大突破推動經濟大發展。三是突出數字增效,提升發展質效。一方面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推動中國算谷等項目建設,爭創中國軟件名園;另一方面,強化“數實融合”,加快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打造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項目,以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高效發展。
在濟南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濟南高新區將更加自覺地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經濟工作,不斷彰顯和放大高新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努力為“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濟南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 3-31· 雄安新區:將創新刻進“基因”里
- 11-11· 雄安新區:創新,讓“未來之城”跑出“加速度”
- 10-17· 鄭州高新區:打造算力產業創新高地
- 10-14· 蘭州新區:打造西部高水平產業技能人才高地
- 9-9· 南昌高新區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 8-5· 山東濟南:做強魯妝品牌,發展“美麗經濟”
- 7-29· 蘭州新區:打造“科產融合”希望新城
- 7-18· 蘭州高新區為生物醫藥產業注入向“新”力
- 6-27· 雄安新區多方舉措協同發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 6-24· 哈爾濱新區跑出產業振興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