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街頭走一走”——新場景新體驗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
成都古有“揚一益二”之稱,商業文化傳承千年。而今,在一系列促消費舉措下,各類特色小店遍布成都街頭巷尾,各種沉浸式展覽、演唱會、音樂會掀起“搶票熱潮”,“大運熱”帶動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持續升級,層出不窮的新場景、新體驗充分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268.2億元,同比增長10.7%,消費市場加快恢復。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居民體育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4.9%;今年1-10月,成都音樂產業吸引觀演人數480萬人次;今年截至目前,在美團平臺收錄的成都小店數量比去年新增25.7萬家,小店總量排名全國第三。
月月種草 特色小店百花齊放
餐飲、潮玩、茶館、咖啡館、書店、花店……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家家個性鮮明的特色小店在這里自然生長,吸引著人們駐足流連,正成為這座城市“煙火氣”“幸福感”的新表達。
玉林片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這里是歌手趙雷《成都》一歌中念念不忘的地方。三十余年歲月流轉,這里也見證著成都消費場景的更迭變換。
在玉林東路,兩個1998年出生的年輕人開了一家名叫“星星陶藝”的小店。50余平方米的店鋪精心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瓷器,來往的顧客絡繹不絕。
“回到家鄉來創業,是因為我喜愛瓷器,想把好的瓷器分享給更多人。”店主劉欣說,為了淘到更好的產品,自己經常會跟著師傅跑源頭工廠。“我們的產品根據不同年齡段顧客的喜好區分了產品線,價格從幾十塊錢到幾千塊錢不等,為顧客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全長770米的玉林東路共有大大小小153家店鋪。2021年初,街區啟動有機更新,在保留“煙火氣”和原有業態的基礎上,充分植入新興消費業態。街區全體業主、商戶及街區運營公司還聯合成立商戶聯盟,共建共治街區。
“雖然玉林東路是條老街,但現在這里有很多年輕店主經營的新潮小店,我時常會來逛一逛,我的一些外地朋友來成都后也很喜歡這里。”成都市民陳姍說。
在成都,遍布全城的特色小店既是生計,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也是生活,體現著多元化的消費趨勢和動力。
為推動小店經濟發展,2019年,成都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城市首店和特色小店的實施意見》,鼓勵特色小店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并進行全城特色小店評選、開展特色小店節。2023年,成都又出臺《成都“新十二月市”促消費活動實施方案》,以“月月種草”的方式提振消費,提出積極培育小店經濟消費場景。
如今,成都的特色小店不斷迭代升級,“小而美”“小而潮”“小而新”的小店既滿足著市民多元需求,也為城市消費注入新動力。
新式茶飲、潮玩、手工藝品、特色服飾……位于成都市成華區的東郊記憶入駐了300余家公司和各類特色小店,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市民和游客。
白茶、紅茶、普洱……在“喜聞茶肆”茶飲店的點單臺前,依次擺放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名茶,供客人選擇。新中式的裝修風格和開放的外擺空間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店的特色是把中式茶進行出品形式的創新,讓顧客來了既能待著舒服,又能把茶品出不同的感覺。”喜聞茶肆店鋪負責人陳東亮說,顧客對這一創新品類的接受度很高。
東郊記憶運營方招商運營中心總監龍雪說:“東郊記憶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工業遺產,我們在運營中十分注重吸引有創意的主理人進來,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個性,讓消費者來逛的時候覺得這個地方有意思,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一些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店還與社區發生著強烈互動,為居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位于成華區府青路街道的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入選了2023成都最美書店,在這里,人們可以倒上一杯茶,拿起一把裁紙刀,讀一頁書裁一頁紙,靜下心來與書為友。
“書院不僅有許多書友前來閱讀,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親子閱讀等多種服務,還吸引了上海、北京甚至海外的讀者來打卡。”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院長傅天斌說,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讀者能走進書店坐下來讀一本書,享受這種閱讀儀式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7.8萬戶。美團數據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在美團平臺收錄的成都小店數量比去年新增25.7萬家,小店總量114.3萬家,總量排名全國第三。遍布全城的特色小店,正持續激發城市消費新活力。
全網刷屏 文化展演新穎多樣
蟲洞、海浪、世界名畫……位于成都東郊記憶的ARTE全沉浸式數字美術館是中國內地首館,約5000平方米的空間內展示了11組數字藝術作品。全息投影打造的震撼視覺效果、獨特的聲效和優雅的香味相互交織,營造出與眾不同的觀覽體驗。觀展人還可以自己創作繪畫作品,并實時在大屏中展現出來。
這種融合了看、聽、聞以及互動的新型展覽,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去體驗。
在距離該館僅百余米的一處文化空間內,《科幻世界》雜志創刊44年來首個跨界藝術展于今年五月份開展。該展覽聯合了16組中國先鋒藝術家,旨在以獨特的科幻藝術創意吸引都市青年和少年兒童。
“近年來,展覽已逐漸成為人們周末和節假日的一種文化方式。我們希望搭建一個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讓大家不再覺得去看藝術展有非常高的門檻。”“科幻世界·無限”首席品牌運營官唐湉說。
該展覽不僅吸引了參加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的諸多中外科幻作家和幻迷前來打卡,也吸引了5萬余名觀眾來觀展,其中包括2萬余名少年兒童。
從幾十年前的紅光電子管廠到現在充滿文化氣息的園區,成都東郊記憶已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天府文化展館聚落,園區內有20余個展演場館,今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700余場,入園人數約800萬人次。
傳承千年的音樂文化基因,成都正在著力打造國際音樂之都。
第29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近日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閉幕。70天內,此次音樂季帶來34項演出劇目、80余場各類演出活動。
“成都城市音樂廳的四個演藝廳可以承接所有演出類型,每年開展數百場演出活動。”成都城市音樂廳市場部主任辛宗嶧說,在節假日和周末,會有許多外地游客前來觀看演出,音樂廳還推出惠民音樂會,讓市民可以低門檻地享受高水平演出。
除了各類展覽和音樂會,最近,各種演唱會“刷屏”了成都人的朋友圈,掀起陣陣“搶票熱潮”。還有不少外地觀眾“跨城觀演”,“跟著演出游成都”、演唱會+Citywalk成為新的旅行方式。
據不完全預計,2023年成都市各類營業性演出14330場次。今年1-10月,成都音樂產業整體產值規模463.8億元,吸引觀演人數480萬人次。新穎多樣的文化展演既滿足了市民多元的精神需求,也為城市消費帶來更多活力。
還館于民 體育消費全面升級
今年夏天,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隆重舉行。賽后,“大運熱”帶動體育消費升級,新場景與新業態涌現,體育消費成為引領消費升級的新動力。
“籃球場設施很好,大家一起出出汗,整個人都放松多了。”最近,成都市民陳先生經常下班后去鳳凰山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打球,享受家門口辦賽帶來的“體育紅利”。
位于成都市金牛區的鳳凰山體育公園曾是成都大運會籃球比賽場館,10月份,隨著鳳凰山體育公園正式開業,面向市民開放的全民健身中心成為群眾健身新去處。其室內場地包含籃球館、羽毛球館和乒乓球館,均有分時段優惠政策。
“籃球場館的設施比較先進,比如地板是達到了CBA比賽級別的木地板。”成都城投萬館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俱樂部總監韓奧飛說,大運會充分激發了周邊群眾的運動熱情,許多都是一家老小結伴前來。
“大運會還帶動了大型體育職業賽事的火爆。”韓奧飛說,今年4月起,上座人數近4萬的中超賽事讓這里場場爆滿;截至今年10月底,鳳凰山體育公園已舉辦400余場賽演活動,累計人流量突破1000萬人次。
除了“還館于民”,一批運動場地正見縫插針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城市空間的“邊角余料”正成為全民健身的“金角銀邊”。
成都市錦江區動感熊貓體育公園位于一條高速公路的高架橋下,形成了“金角銀邊”的活化利用。
在該公園內,一個蹦床籃球場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來體驗。“這是一種新型的科技運動,可以在蹦床的地面實現跟平地上一樣的運球和投籃,兼具運動性和趣味性,也很減壓。”GEZAO蹦床競技場負責人劉鄢鵬說。
動感熊貓體育公園運營方——三千航路(成都)體育俱樂部有限公司副總裁秦冬梅說,該公園利用橋下空間打造的體育場館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充分滿足了周邊群眾需求。“工作日的人流量約400-500人次,周末的人流量達到1000-1200人次。”
乘著大運東風,成都以“體育+”為發展核心,大力發展體育服務綜合體。位于青羊區的西村大院設計了1.6公里的空中跑道和燈光足球場等設施,融城市生活、休閑運動、社區服務為一體,入駐了足球、空手道、瑜伽等近30個運動休閑項目。
住在附近的成都市民段軍一有空就會到西村大院的空中跑道跑步,他對這里贊賞有加。“不僅是西村,整個城市的體育運動氛圍也是越來越好。”段軍說。
無論是在專業的體育場館、社區的運動公園,還是在街頭巷尾、環城綠道,隨處活躍著的運動休閑市民,展現出這座城市旺盛的體育消費新活力。數據顯示,近3年來,成都累計簽約重大體育產業項目115個,簽約金額超過87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約482.6億元,同比增長14.9%。
(參與采寫:袁秋岳、唐文豪、李力可)
- 1-6· 四川成都:人城產深度融合 駛入軌道城市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 11-21· 成都:“一次掛號管三天”“先看病后付費”
- 11-18· 成都雙流:航空產業振翅飛 臨空經濟引未來
- 11-18· 成都:架起政企“連心橋”,當好助企“貼心人”
- 11-7· 成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成效顯現
- 10-21· 走進成都科創生態島:培育科技創新的“熱帶雨林”
- 8-29· 成都路橋被監管處罰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產品頻現
- 8-19· 成都:落地“中歐班列+低空物流”配送模式
- 8-19· 成都持續提升人工智能產業能級
- 7-18· 成都啟動住宅小區老舊電梯更新專項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