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包裝“回收難”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逐年增加。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但與此同時,因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廢棄物也達到了百萬噸級。如何有效回收利用快遞包裝廢棄物已成為一個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
廢棄物循環各國有高招
在一些發達國家,快遞包裝回收問題早在上世紀就已顯現。許多國家紛紛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回收包裝廢棄物行為作了強制性規定。
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為了提高回收積極性,美國各地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同時,美國還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并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
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有利于廢棄物循環體系的運轉和追責。對此,德國的做法就十分到位。1991年,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并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1997年,德國又出臺《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裝生產商外,從事運輸、代理、批發商、零售的企業也必須負責回收包裝物。
在亞洲地區,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它不僅制定并實施《能源保護和促進回收法》、《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日本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后,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畢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制造處理。
制度保障下仍需多方努力
在我國,應當如何有效抑制“過度包裝”,提高回收效率?
近日,中國國家郵政局出臺《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快遞業包裝要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等方面取得明顯效果。
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過度包裝”問題,《實施方案》提出通過增加培訓力度、規范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過度包裝。此外,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加強快遞企業與電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幅減少不必要的二次包裝。
關于快遞包裝回收,《實施方案》從政策法規上將包裝物回收和再利用等納入《快遞條例》和《循環經濟促進法》中。
國內一家環保公司的副總監表示,如果能回收快遞包裝廢棄物的話,對于多方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當然,這也有賴于政府、企業以及消費者之間的良性合作。只有共同出擊,才能穩操勝券。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
- 5-16· 包裝減量膠帶瘦身循環利用 湖北快遞業吹拂綠色低碳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