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構的房 綠色的夢——一份來自杭州首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的報告
在杭州錢江世紀城,一座高達310米、鋼結構連體的杭州世紀中心(杭州之門)聳立矚目,氣勢雄偉。離杭州世紀中心不遠,被列為“國家康居示范工程”的杭州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也順利投入使用,并開創了鋼結構住宅在保障房項目上推廣應用的先河,是我國面積領先的鋼結構保障房小區。
這兩個標志性項目建設都是杭州首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杭蕭鋼構承建的。記者近日在杭蕭鋼構調研采訪了解到,在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及“新型城鎮化建設”政策推動下,鋼結構行業再次進入上升周期,以綠色低碳為發展理念的大型鋼結構企業,迎來發展新機遇。但是,受全社會對綠色建筑認知度不高、傳統建筑模式仍占主導等因素影響,相比于日美等發達國家,當前我國鋼結構住宅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化仍需提速。
裝配式建筑“搭”出綠色新城新貌
杭州世紀中心、中國國際絲路中心大廈、卡塔爾多哈國際機場……這些是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承接國內外重大建設項目并運用綠色建筑理念的縮影。
商業建筑使用鋼結構已十分常見,住宅使用鋼結構也在被行業破題和探索。
“60多名工人僅用58天就完成了32層、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住宅樓。”杭蕭鋼構總工程師劉曉光指著身后的杭州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11號樓向記者介紹,同樣的建筑,如果采用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主體結構一般情況下需要180名工人6個月左右才能完成。
與傳統建筑方式不同的是,這類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像是在“搭積木”——在工廠加工制作好鋼柱、鋼梁、樓承板、墻板、樓梯等建筑用構件和配件,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再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將構件、配件安裝到一起,一個完整的建筑物就完成了。
如今裝配式建筑正大量被應用到公共建筑、安置房、市政道路……成千上萬像積木一樣的預制構件,正“搭建”出綠色、現代、宜居的城市新貌。
“裝配式建筑跟傳統的建筑相比主要有四個突出優點——‘多、快、好、省’。”中國工程院院士、杭蕭鋼構院士工作站院士江歡成介紹,“多”是指裝配式體系應用場景多;“快”是指工廠預制化程度高,整體工期短;“好”是指由工廠制作的構件配件效果精致、統一標準、質量可控;“省”則是因為鋼構件在工廠生產,減少了現場對水的消耗,減少了建筑垃圾、粉塵污染,鋼構件還可以循環利用。
綠色化建材革新持續發力
鋼結構建筑是一種新型的綠色低碳建筑體系,被業內各方普遍看好。在國家倡導綠色建筑、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政策影響下,鋼結構逐漸被廣泛應用在裝配式建筑建設中,鋼結構行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中國建材信息網統計,2022年在建的鋼結構建筑面積為4.81億平方米,占當年在建建筑面積的3.07%。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行業前100名鋼結構企業完成鋼結構產量3,662.4萬噸,占到全國建筑鋼結構產量的39.8%,鋼結構產值達2,314.2億元,占全國建筑鋼結構產值的23.3%。
漢林設計副總經理毛德燦認為,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是鋼結構走向市場的重要形式,中國建筑業正在接軌國際潮流,變革是大勢所趨,推廣鋼結構住宅對建筑產業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轉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