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東稻主”助力撂荒地變回“希望田”
由于耕種成本高、山區農村人口外出等原因,福建部分山區耕地存在撂荒現象。去年起,福建省開展“我在鄉間有畝田”機關黨員志愿活動,發動全省各級機關黨員自愿認領認種撂荒農田耕地。記者近期在福建多地采訪發現,隨著活動深入開展,部分撂荒地恢復生機、一些特色農產品開始“走”出深山,既推動鄉村振興,也讓干群關系更加緊密。
撂荒地在復墾精耕中逐漸“蘇醒”
一場大雨后,初夏的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車口村籠罩在一片云霧中,迎來了新一年的耕作時節。一片片梯田中盈滿了水,村民們手把秧苗,在一兜一兜地插秧。
“這片梯田位于山垅,由于交通不便、水利設施缺少維護、村里勞動力外出等原因,曾是一片失管撂荒多年的耕地。自去年6月開始,隨著一批‘城里親戚’的認領認種,這片撂荒地又開始煥發了生機。”大洋鄉黨委副書記鄭焜敏告訴記者。
鄭焜敏所說的“城里親戚”,指的是莆田市直、涵江區直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自去年下半年起,在福建省委省直、莆田市直機關工委的倡議下,已有56個團隊(單位)共1000多人在大洋鄉認領了400多畝撂荒耕地。他們被形象地稱為“東稻主”,每畝地每年繳納認領金3000元,收獲季節每畝地為“東稻主”提供500斤大米,可以按月加工并郵寄到家。
記者從福建省農業農村部門獲悉,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連片耕地少,山區耕地面積小且多為坡地,是全國糧食主銷區。由于近年來山區和農村人口外出較多,大面積機械化耕作較難等原因,一些山區存在耕地撂荒現象。
為了盤活耕地資源,維護糧食安全,帶動鄉村振興,2022年5月,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倡議開展“我在鄉間有畝田”黨員志愿活動,發動全省各級機關單位自愿認領認種撂荒農田耕地,重點支持撂荒山垅田復墾復耕或近3年復墾復耕的山垅田種糧,以種植水稻為主,鼓勵規模開發,認領訂單可重點向復墾復耕種糧面積較大的主體集中,優先享受各項扶農惠糧政策。
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文明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福建全省各級機關黨員干部職工認種撂荒地2.89萬畝,其中省直機關認領認種近3000畝。一片片撂荒地在復墾精耕中逐漸“蘇醒”,變為種滿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希望田”。
加強引導助力特色農產品“出山”
記者采訪中發現,認領認種調動了一些農戶種糧的積極性。寧德市蕉城區赤溪鎮種糧大戶黃鄭發今年種了45畝水稻,其中三分之一是新開辟的撂荒耕地。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農業農村部門鼓勵種糧大戶復耕撂荒地,每畝撂荒地復耕需要投入1500元左右,享受各種補貼后個人只需投入500元。由于有了認領認種,每畝地每年保底有2000多元的收入,這為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為認領者提供500斤加工好的大米后,復耕地可以再種植一季經濟作物,算下來每畝地每年凈收入在4000元以上。”
為了推進“我在鄉間有畝田”活動深入開展,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和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日前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強化技術服務,積極推行品種、栽培、病蟲害防控、加工、包裝“五統一”管理,對認領認種的全過程各環節進行規范指導,提高稻米產量和質量。
在認領認種活動的帶動下,一些地方也開始探索讓特色農產品走出深山,創造更多附加值。在赤溪鎮經營一家家庭農場的林張寶告訴記者,赤溪鎮龜山片海拔高,污染少,產出的大米微量元素多、口感軟糯,但過去一直沒能形成品牌,價格也一直上不去。自去年認領認種活動開展以來,他注冊了品牌,添置加工設備并設計包裝,每袋5斤的真空包裝大米深受認領者歡迎,“龜山米”知名度越來越大。不少寧德在外鄉賢找到林張寶訂購“龜山米”,訂單已經發到了10多個省份。
在漳州市平和縣,隨著認領認種規模擴大,縣里成立了平和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相關認領項目的開發和運營,探索規模化、產業化、集群化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已探索建立山格鎮“稻菜菜”輪作、蘆溪鎮“稻蛙菜”輪作、五寨鄉“稻豆薯”輪作等多個種植觀光示范片。
干部下沉探出助農新路
平和縣農業農村局干部葉敬用參與認領認種活動后,多次利用周末時間下地,既親身體驗農事,更與種植戶聊天,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他說:“作為農業農村部門干部,通過認領認種活動,我能夠更好地了解農民所思所想所盼,傾聽他們對農業政策的看法,并且及時把助農政策告訴他們,既與基層群眾增進了感情,也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黨的群眾路線的再教育。”
福建省委省直機關工委有關負責人說:“今年參與認領認種的單位比去年更多,認籌面積也更大。我們希望通過機關黨員認領認種,不光起到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更希望進一步引導全省機關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堅持黨建引領,踐行‘四下基層’,真正俯下身子解難題、促發展、辦實事。”
一些部門“組團下鄉”服務鄉村振興。在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東宅村,廈門市委統戰部、市政水務集團在認領的一批農田上開展“撂荒地復耕”項目。由村黨支部書記任荒地復耕工作組組長,科技特派員全程指導,探索農戶種植考核機制,形成“黨建+科技+制度”的模式,打好撂荒地復耕的組合拳。有關部門測算,復耕后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16萬元,有效助力東宅村集體經濟實現可持續性的“造血”。
此外,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多地開始探索社會化運作的認領認種新方式。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位于茫茫大山中,近年來因風貌完整的古村活化利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隨著一塊塊撂荒地重新開墾,一些游客也參與到認領認種活動中來,除了按月收到本地產優質大米以外,他們還利用周末閑暇前來參與插秧、秋收等親子農事體驗,不僅看到美景,還增長閱歷,讓鄉村游變得更有意義。 (本報記者陳弘毅)
- 3-10· 福建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項目最高可獲75%中央獎補
- 12-23· 福建廈門港實現岸電建設全覆蓋
- 12-12· 福建:下好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棋”
- 12-2· 福建漳州加快打造東南沿海清潔能源重鎮
- 11-21· 福建省工信廳:主體融合打通制造業企業倉配堵點
- 11-21· 福建省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供需對接活動在寧德舉辦
- 11-14· 福建:大力推進科特派成果轉化
- 11-14· 福建創新探索公開數據資源開發利用 讓數據資源活起來
- 11-14· 福建安溪:打造茶產業碳中和創新人才高地
- 11-11· 福建加碼政策 推動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向民營企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