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促進月調查:多地以主題熱點打造特色經濟促消費
本報記者 田 鵬
2023年“全國消費促進月”將在本周落下帷幕。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要求指引下,全國各地多措并舉提振消費,其中借力主題熱點,打造特色經濟成為重要抓手之一。
特色經濟激發消費意愿
事實上,自“全國消費促進月”以來,為提振消費,多地圍繞特色經濟,出臺一系列提振手段,借力主題熱點,帶動消費增長。
例如,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各電商平臺點題“她經濟”,推出各類優惠措施,帶動實現頂奢品牌整體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40%的亮眼成績;3月上旬,杭州瞄準“春日經濟”,進一步放寬外擺條件,在52個智慧商圈、商業特色街、夜間經濟聚集示范區,以及若干個區級商圈等區域,加大對商業外擺、戶外文化商業活動等經營活動的支持力度;廣西瞄準“夜經濟”,創新打造特色消費新場景。
“圍繞特色經濟促消費是實現消費領域正向循環的有效手段之一。”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認為,首先,通過主題消費活動,消費者可以匹配到更佳產品、更優服務,從而提升消費意愿;其次,相關活動也為商家創造更多盈利機會,保住了市場主體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產品服務質量;最后,相關活動還將創造部分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增加從業者收入,為其后續消費提供保障。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認為,在消費升級大勢下,除了消費品的使用屬性和品質之外,消費者還越來越注重消費過程中感官與心理上的體驗。因此,為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各市場主體可通過營造特色消費氛圍、打造新消費場景,充分考慮消費者在不同消費情景下的消費訴求,繼而整合消費主題、消費環境、消費氛圍等多個要素,營造出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官和心理體驗,從而讓消費者沉浸其中,并激發其消費意愿。
睡眠經濟規模迅速擴張
在“春日經濟”“她經濟”“夜經濟”綻放異彩的同時,悄然興起的“睡眠經濟”備受多地商家關注。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多身份探訪“睡眠經濟”產業鏈后了解到,從需求端看,群體年輕化疊加基數日益擴大促進相關產業鏈規模持續擴大;從投資端看,企業爭相布局的同時,也呼吁企業強強合作;業界人士看來,在特色經濟提振消費的過程中,應注重有關產品和服務向更加專業、更加精準、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力。
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失眠癥成人患者數量已經從2016年的2.5億人增長至2021年2.8億人,在2.75%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下,將在2030年達到3.3億人,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證券日報》記者以失眠癥患者身份在線上咨詢北京市豐臺區某三甲醫院精神科了解到,目前就診人群多是因精神壓力而導致的慢性失眠癥,以生活壓力較大的30歲至40歲人群以及學習工作壓力較大的19歲至25歲人群為主。
“隨著當今生活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重養生,并愿意為之付費。”沙利文大中華區咨詢總監周明子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該類人群不僅嘗新意愿度高,付費能力也較強,從而為睡眠經濟帶來了商業化基礎。
在此背景下,睡眠經濟產業鏈規模迅速擴張。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共有逾3000家睡眠經濟相關企業,其中約七成企業成立于近5年內。此外,據頭豹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4175.4億元的睡眠經濟市場規模被家居硬件、藥物保健和助眠APP三大類產品分割,占比分別為70%,20%和10%。同時,該市場規模正以年均9.5%的增速擴張,預計在2030年突破萬億元。
周明子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家居類商品金額貢獻度來看,助眠床墊和枕頭組合占比最大,逾50%,其助眠效果反饋最直接、最清晰,更容易受到消費者青睞。
除了家居類商品貢獻突出外,醫藥保健類商品的市場前景也不容小覷。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失眠藥物市場規模已經從2017年102.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22.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5%。此外,隨著相關企業研發進程加快,失眠藥物的上市將有望帶動市場爬坡,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可達211.9億元。
基于廣闊的市場前景,睡眠經濟市場成為相關企業爭相布局的藍海市場。例如,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在交易所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高度關注智能睡眠產業,床墊的智能化是公司近年的重點研發投入方向。同時,多家上市藥企表示加速失眠癥治療新藥創新研發。
周明子認為,睡眠經濟的豐富內涵將推動企業間的合作進一步加深,選擇合適的標的企業進行戰略共創,例如技術驅動型企業與傳統產品型企業的強強聯手,不僅可以加速創新產品落地,還可以通過現有的銷售渠道和觸點,實現產品的市場銷售與推廣,從而達到企業共贏。
需注意的是,睡眠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相關產品的規范。
以“睡眠經濟”領域近期較為火爆的“黑科技”產品——懸浮體驗為例。《證券日報》記者親身體驗了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懸浮助眠項目后了解到,該項目號稱科技減壓,但記者直觀感受僅是通過漂浮于水中、創造密閉環境等方法營造盡可能放松的環境以達到緩解壓力的效果。而對于所謂“助眠奇佳”的效果更是因人而異。同時,記者在該店家的售后留言中發現,部分消費者還對儀器的衛生條件提出質疑。
Co-Found智庫秘書長張新原對此表示,目前市場上圍繞助眠推出的產品種類五花八門,質量和效果參差不齊,部分產品存在夸大其詞、缺乏科學實驗數據支撐和臨床實例證明的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補充說,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混亂、監管不足、明確標準等問題也值得關注。因此,需要推動睡眠類產品和服務向更加專業、更加精準、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力,優化產品和服務結構。此外,還需要相關部門加強監管,推動行業標準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
- 12-9· 促進企業通關便利 海關總署推出十六條措施
- 9-19· 促進跨省養老要破“墻”除“障”
- 8-8· 加力消費品以舊換新 釋放巨大內需市場潛力
- 7-29· “避暑消費”,江蘇在消夏中尋找市場新增量
- 5-13· 北上消費成潮流 粵港簽署合作協議深化跨境維權聯動
- 5-3· “消費之花”在假日經濟中綻放多彩
- 4-18· 加快促進北京數字貿易發展
- 4-1· 新興消費品牌布局香港放眼世界
- 3-4· “土特產”消費升溫 激活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
- 1-4· 假期消費亮點多 市場向好信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