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觀黔景 五邊五面看貴州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汪軍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五年來,曾經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面最大的貴州發生歷史性巨變,1149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今,貴州正大踏步邁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征程。
脫貧后的貴州,正在鋪開一幅怎樣的鄉村振興圖景?記者試圖跳出“身處貴州看貴州”的“包圍圈”,運用“跳出貴州看貴州”的“廣角”,深入貴州與四川、云南、湖南、重慶、廣西5省區市交界處的農村地區,立足5個邊界的“空間維度”,以及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方面的“路徑維度”,以期更加真實客觀、全面立體觀察云貴高原一個欠發達省份的鄉村變遷。
貴州深居祖國大西南內陸腹地,是云貴高原上毗鄰省區市最多的一個省份。過去的貴州,因邊遠、封閉、貧窮,長期被外界打上“三言兩語”的標簽:“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和“黔驢技窮、夜郎自大”。本是西南“地理中心”,卻因地形地貌導致交通閉塞,長期的信息不暢、思想僵化,“造就”了持續的欠發達狀態。
貴州邊界的一些地方,更是貧中之貧、艱中之艱。以記者經常深入采訪、此次深入調研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為例,10年前,從省會貴陽坐班車到沿河縣城需要一天時間。再以記者此次深入調研的赤水市為例,這里被稱為“貴州的世外桃源”,過去不通高速路,從貴陽前往也要坐一天班車。一個在東,一個在北,沿河和赤水,都曾是貧困縣。
不過從現今發展來看,這些曾經“邊沿”的地方正在逐步變為發展“前沿”。
貴州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路,貴陽成為全國重要高鐵樞紐,通航機場實現市(州)全覆蓋,烏江水運全線復航……交通的歷史性跨越,助推了“黔貨出山”,迎來了內陸開放,提升了發展格局。
透過對邊界村寨的深入走訪和調查研究,我們看到曾經的“差生”正不斷變為“優等生”。這次到貴州海拔最高、人口最多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走訪調研,當地干部群眾很有底氣地喊出“我們現在不是貴州最窮的縣”,邊界區域的一些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7萬元,過上了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
繪就新藍圖,揚帆再起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期待這些奮起直追的貴州邊界村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再唱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田野歡歌。
- 2-14· 廣角觀黔景:五邊五面看貴州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