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發展別落下極寒地區
在多年的市場培育和政策驅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今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一路“高歌猛進”,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即便在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新能源汽車在大街上也開始多了起來。然而,產銷高速增長的背后,也有一些問題和痛點不容忽視。
不敢開太快、不敢開太遠、不敢開空調……在我國北方尤其是東北、西北等地區,受冬季氣候等因素影響,因新能源汽車低溫適應性問題導致的用戶焦慮普遍存在,甚至成為當前新能源汽車在北方地區推廣的一大瓶頸。新能源汽車如何突破極寒“禁區”?《經濟參考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冬季開車“戰戰兢兢”
近年來,我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比亞迪、理想、嵐圖、蔚來等新能源汽車品牌早已家喻戶曉,奧迪、奔馳、寶馬等國際知名品牌也加快了中國市場的推廣和產能布局,分享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高速增長帶來的紅利。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持續高速增長,10月分別完成76.2萬輛和71.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87.6%和81.7%;出口10.9萬輛,同比增長81.2%。
作為中國一汽的總部所在地,位于東北地區的吉林省長春市同樣也在“不甘落后”地加速推廣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在出租車、網約車、公務車等領域,新能源汽車的示范運營和推廣正在不斷深入,大街上也能經常看到紅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穿梭運行。一些市民表示,新能源汽車行駛成本低、科技感強、駕乘體驗好,能夠滿足在城區內的短途代步需要。
吉林省汽車電子協會秘書長李日光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的耐低溫技術已取得很大進步,大部分主流車型在低溫環境下都能順暢啟動,并能保持一定的續航里程。
業內預計,在相關技術持續進步、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使用氛圍逐漸“升溫”的帶動下,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地區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會加快提升。以吉林省為例,“十四五”期間,吉林省的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從1.2萬輛提升到20萬輛以上。
雖然接受度持續提升,但很多人還是對新能源汽車的冬季性能心存疑慮:冬天到底能開多遠、電池耐不耐用、充電樁好不好找、會不會開著開著就“趴窩”了……記者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采訪時,部分消費者表示對新能源汽車持觀望心態,其中一些人轉了一大圈,最后還是決定購買燃油車。
11月的長春已步入冬季,一場降雪降溫天氣過后,換電站前車輛排起了長龍。由于一些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倉被凍住,工作人員在換電池時十分費力,延長了電池更換時間,導致排長隊情況發生。
長春市電動出租車司機孫德鈞表示,駕駛新能源汽車很舒服,樣子好看空間大、動力性好功能多,但就是冬季不抗用,續航里程太短,開一會兒電量就不夠用了。而換電站一到冬天就排長隊,好不容易換到電池,電量也沒多少;選擇戶外充電,續航時間還沒有充電時間長。他說:“現在還不是最冷的時候,過一陣子又該怎么辦?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開車就再也不用‘戰戰兢兢’了”。
推廣還需“爬坡邁坎”
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普遍面臨低溫適應性難題。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大都采用鋰離子電池,但低溫環境下,鋰離子在電解液中的擴散能力會降低,容易引起電流損耗增加,導致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出現折損,特別是在極寒氣候下,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甚至會停止工作。
時下,新能源汽車的區域發展并不均衡,市場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掘。專家認為,新能源汽車的主銷區目前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廣袤的東北和西北地區發展還遠遠不足,這種不平衡的現象需要高度重視。
據介紹,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西北地區冬季時間長,續航衰減、充電頻繁、故障增多等問題大大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性價比。一些能夠在南方地區正常使用的電動汽車,在北方部分地區低溫環境下無法正常啟動,即使能夠行駛,續航里程也會大打折扣。近年來,北方地區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雖有提升,但與南方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除北京、鄭州外,新能源汽車增長最快的10個城市中有8個位于南方。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之一,就是主流動力電池低溫適應性難題待解。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評價規程負責人王鵬表示,通過分析國內外近10年、累計53款新能源汽車的低溫衰減數據可以看到,2012年至2021年期間,新能源汽車的低溫續駛里程保持率平均值及分布范圍并未發生顯著變化。如何緩解和改善冬季續駛里程縮水、提高冬季駕駛體驗,是新能源汽車除安全之外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痛點。
據了解,充電效率是阻礙新能源汽車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其與電池技術密切相關。雖然目前不少自主品牌的純電動車型已成功進入歐洲等海外市場,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在電池、電驅和智能網聯等領域也取得了領先地位,但大多數車企及電池廠商尚未突破北方低溫適應性難題。
此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目前還很難做到協同一致。業界認為,提高新能源汽車的耐低溫性能需要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加大投入,協同攻關,但當前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研發企業的主要市場仍集中在南方地區,偏重電池續航里程和能量密度研發,針對攻克北方低溫適應性研發的力度有待提升。與此同時,整車及零部件輕量化、熱管理提升等技術研發都與電池效率提升有很大關系,需要行業在材料研發和使用上加大合作和創新的力度。
如何突破極寒“禁區”
面對難題,一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加快充換電模式探索,努力突破新能源汽車的極寒“禁區”。
作為汽車產業大省,吉林一直在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工作,全省啟動實施了“旗E春城、旗動吉林”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程,長春市也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城市。
吉林省工信廳二級巡視員孫大維說,針對東北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新能源汽車充電時間長、單次充電行駛里程短等突出問題,吉林省重點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并先以出租車、網約車、公務車等公共領域車輛為主,形成示范效應后再逐步推廣至私家車。截至今年9月8日,吉林省已經累計推廣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1萬多輛,建成換電站49座。推廣過程中,吉林與國家同步制定落實了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重點支持公交車的新能源化更新替代,目前全省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已經突破8000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68%。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一方面要靠科技研發提高耐低溫性能,實現節能降碳;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充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業界認為,有關部門應繼續調動車企和上下游產業鏈的積極性,集中目前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科研力量和企業聯合攻關,引導行業加大在低溫適應性領域的投資和研發力度,加快開發出可以耐低溫、長續航的動力電池及燃料電池產品。
不僅如此,在尚未解決電動汽車低溫適應性問題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進一步推進停車場、交通樞紐、商超等區位的充換電設施建設,充分激發國家電網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將更多充換電站納入新基建投資項目目錄,適度超前布局,方便用戶補能。
此外,有專家建議,可以結合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實施,在上述地區實行充電、通行等新能源汽車使用環節更為優惠的政策,吸引更多投資者到北方地區研發低溫適應性技術。與此同時,有關部門也要為北方地區設定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任務書和滲透率提升時間表,進一步發揮公共交通、公務用車等領域的示范帶頭作用,形成良性使用氛圍。
- 3-4· 新能源物流車司機“玩命跑”,安全隱患如何破局?
- 1-2· 新疆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大關 成第一大電源
- 9-19· 能源轉型成效顯現 擦亮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 9-12· 深圳新能源汽車發展率先“雙超”
- 9-5· 山東能源集團山東物商:堅定信心 承壓奮進 沖刺“下半場”
- 8-19· 河南新能源產業涌入新疆
- 8-19· 山東能源集團山東物商:探索煤炭存儲最優解
- 8-15· 新能源產業,湖南領跑“儲能”賽道
- 8-15· 發展新能源、開拓新航線、共享新機遇 多領域乘勢而上高質量發展“成色”足
- 7-9· 聯合新能源前端換電方案震撼亮相2024長三角物流展,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快遞物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