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個民營經濟發展監測指標體系試運行
打開主界面,出現一張浙江電子地圖,上面顯示“杭州81.43、寧波74.40、溫州78.84”等11個設區市的民營經濟發展指數;切換到指標分析頁,系統自動“診斷”:經濟復蘇向好勢頭逐步形成,民營經濟韌性足、活力強、適應迅速的特征將得到進一步體現……近日,浙江首個民營經濟發展監測指標體系試運行,實時監測浙江840萬家民企、個體工商戶的“生命體征”。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全國首個運用數字化方式全量歸集、穿透到縣的民營經濟發展監測指標體系。借助算法模型,它能每月更新動態、自動撰寫分析報告。
“以前沒有渠道能如此快速、全方位地了解本地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相關數據掌握在各主管部門,要打各處電話才能拿到,有的甚至到年底才有。現在打開手機就能看到數據,還有多維分析、預警、長短板比較。”臺州市統計局綜合核算處副處長丁倩倩說。
這一讓民營經濟發展狀態一“屏”可知的監測體系,主要從主體活力、資源要素和質量效益3個方面選定40項指標,對區域民營經濟進行全面、綜合性的評價。例如,在主體活力方面,針對民營企業、頭部企業、個體工商戶3類主體,分別設定民營企業數同比增速、境內民營上市企業數、新設個體工商戶同比增速等詳細指標,兼顧重點監測和全局監測。
監測數據來自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工商聯、人行杭州支行、杭州海關等十數個單位,覆蓋浙江所有民企、個體工商戶。系統還設置了12條預警規則,算法模型自動運行、分析,一旦民營企業數同比增速出現負增長、民營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出現正增長、民間投資增速低于浙江面上投資增速等,都會觸發報警。
“考慮到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縣域特色,相關數據穿透到縣一級,便于管理部門及時作出反應。”省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處副處長劉暢說,目前,浙江各縣(市、區)基本建立了相應通報制度,定期召集有關部門研究監測系統提供的智能分析月度報告。今年4月,監測系統前期試水時發現,仙居縣存在民企從業參保人員增速環比下降問題,當地人社部門立刻舉辦專場招聘會、開展入企宣傳。1個月后,該指數環比轉正,增長2.94個百分點。
- 3-31· 西南首個數字化煤炭交易平臺上線 將提升川渝地區煤炭流通效率
- 3-31· 西南首個數字化煤炭交易平臺上線 將提升川渝地區煤炭流通效率
- 3-17· 首個城市超級智能體落地武夷山 解鎖智慧城市新高度
- 3-17· 四川首個省級科技政務服務垂直大模型上線
- 3-10· 浙江加速交通設施數字化轉型
- 2-24· 全國首個!《網約貨車運營服務規范》西安市地方標準實施
- 2-3· 浙江財政今年科技投入將超千億元
- 1-16· 我國首個跨境醫藥區域集采平臺正式啟動
- 1-2· 浙江譜寫鄉村人才振興“協奏曲”
- 12-23· 全球首個!上海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