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遼寧這十年”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
遼寧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突出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帶動作用。
8月16日,在“遼寧這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趙愛軍就遼寧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情況進行了介紹。
遼寧省委、省政府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等戰略任務,加快構建以沈陽、大連“雙核”為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
為加快推進區域發展戰略成勢見效,省委、省政府堅持高位推動,強化省級統籌,成立國清書記、樂成省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省委常委任組長的區域專項推進組;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見,加強資金、要素等政策保障,謀劃推進一批改革創新舉措;狠抓工作落實,制定年度工作要點,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推進一批高質量項目、重大工程。經過不懈努力,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板塊支撐體系和動力系統初步形成,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區域布局更加優化、定位更加清晰、發展更加協調,立足遼寧、服務國家戰略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全面推開。
一、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質增效,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構建
以沈陽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區位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城鎮化水平較高、一體化發展潛力較大。我們充分發揮城市組團集聚輻射、產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著力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打造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增長極。2021年,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1.3萬億元、占全省47.2%,城鎮化率接近76%。一是不斷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和示范作用。沈陽當先鋒、打頭陣,加快國家先進制造中心建設,10個頭部企業配套園區、20個重點特色園區、729個“五型經濟”應用場景項目加快推進;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加速形成,沈陽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百館工程”建設全面實施。今年上半年,沈陽GDP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3%、利用外資增長6.8倍,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遼中環線高速公路和沈陽地鐵1、2、9、10號線建成通車,沈彰開發大道和沈陽地鐵3、4、6號線等加快建設,沈白高鐵、沈丹鐵路外遷全線開工,沈陽桃仙機場二跑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都市圈1小時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建成。三是打造高效協同區域創新共同體。材料科學研究中心、機器人創新中心躍升“國字號”創新平臺,總投資826億渾南科技城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31個,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沈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沈陽“星火·鏈網”超級節點、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上線運行。四是加快產業布局分工協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以華晨寶馬和通用北盛為核心的3000億級汽車產業集群、以鞍本鋼為核心的5000億級冶金及新材料產業集群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合作共建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航空產業園初具規模。五是聯手打造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自貿區、中德園等重大平臺開放合作水平加快提升,總投資280億元寶馬新工廠、23億元米其林二期、10億元德克斯米爾線束等重大外資項目相繼落地;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和臨空經濟區建設提檔加速,沈陽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628列,今年上半年開行340列,躍居全國第6位。六是推動生態文明共建共享。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建立域內河流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開展沈陽、阜新清潔取暖試點,有序推進撫順西露天礦綜合治理與利用、柳河流域綜合治理國家試點、遼河干流防洪提升、北沙河治理等工程,今年以來,都市圈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9%。
二、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走深走實,高質量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以大連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是東北唯一出海通道和主要對外開放窗口,戰略地位突出、資源稟賦優良。我們認真落實《遼寧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規劃》,向海圖強,做足沿海開放大文章,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先導區、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建設,努力打造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我國對外開放新前沿。2021年,沿海經濟帶經濟總量達到1.35萬億元,進出口總額增長10.9%,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9.4%。一是不斷提升核心城市發展能級和競爭力。大連沖在前、做表率,對標建設東北亞海洋強市,加快建設智慧、綠色、高效國際性樞紐港,持續增強龍頭帶動作用。全國首個離岸式海上人工島大連新機場今年有望開工,全球首艘LNG雙燃料超大型油輪船順利下水,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研究院、圣亞海洋生物研究所掛牌成立。今年上半年,大連GDP增長3.3%,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海鐵聯運集裝箱量增長17.8%,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10.8%,居國內主要沿海港口前列。二是暢通東北海陸大通道。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建設東北海陸大通道建設的意見》,正在編制東北海陸大通道發展規劃,總投資540億元的營口國家物流樞紐及口岸設施等46個項目加快建設,“北糧南運”精品航線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國內首條“日本-大連-中亞”東北亞商品車陸海運輸通道常態化運營,今年上半年大連中歐班列增長47.2%。三是持續推進高水平開放合作。中日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太平灣合作創新區等開放平臺加快建設,總投資630億元SK海力士、65億元日本電產新工廠等一批先進頭部企業項目布局沿海,大商所成為全球最大鐵礦石、農產品期貨市場。四是多措并舉增強發展動能。大連獲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華為(遼寧)計算中心落地錦州,盤錦精細化工等一批中試基地建成使用,總投資239億元英歌石科學城、28億元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60億元大連數谷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五是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世界級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船舶與海工裝備、數控機床等產業集群加快集聚,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和首臺3000噸超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國內首臺超大型曲軸等“大國重器”在遼寧問世。六是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丹大快速鐵路建成通車,紅沿河核電全面投產,莊河30萬千瓦海上風電并網發電,總投資515億元徐大堡核電二期、321億元京哈高速公路綏中至盤錦段改擴建開工建設,遼河口國家公園加快創建。
三、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建設優勢凸顯,互動合作發展態勢加快形成
遼西3市充分利用毗鄰東北振興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區位優勢,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清潔能源供給地、旅游休閑目的地,與京津冀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密切,逐步成為我省開放合作西門戶和新增長極。一是通道融合對接加速推進。京沈客專、喀赤客專、朝凌客專建成通車,總投資164億元綏凌高速開工建設,遼西北重點供水工程建成通水,總投資70億元大伙房輸水工程二期二步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二是產業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華能等能源集團、雙匯等農產品龍頭企業、中國航天科技等品牌制造企業紛紛落戶,白羽肉雞等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建設。2021年,遼西風電裝機444萬千瓦,占全省41%;光伏裝機231萬千瓦,占全省48%。三是科研合作集聚發展動能。總投資6.4億元遼寧(東戴河)帶土移植轉化中心、3.4億元新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基地等創新科技平臺啟動實施,引進京津冀高校及企業20家,中科院大學能源學院落戶遼寧。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建設初見成效。海州露天礦綜合治理、新邱百年賽道城建設、彰武草原生態恢復取得積極進展。
四、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扎實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遼東9縣(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重點生態功能區、綠色產業集聚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一個合作共贏、富有活力、開放富裕的綠色發展示范區正在加速形成。一是生態功能持續提升。森林年涵養水源120億噸,水資源總量14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73.7%,鴨綠江、渾江以及大伙房水庫、桓仁水庫等飲用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地得到保護修復,“遼寧綠肺”、“遼寧水塔”功能不斷增強。二是綠色產業加速集聚。特色農林業、大健康、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到10家、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10家,西豐梅花鹿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持續壯大,“桓仁山參”“寬甸藍莓”等成為知名地理標志品牌,總投資109億元清原抽水蓄能電站等新能源項目加快建設。三是文旅產業加快發展。本桓高速開工建設,新賓獲批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本溪花溪沐楓雪溫泉小鎮、寬甸縣天橋溝滑雪場等冰雪旅游成為知名打卡地,抗美援朝、岫玉文化、鳳凰山登高賞雪等旅游品牌美譽度持續提升。四是創新綠色低碳一體化發展機制。建立綠色績效考核評價制度體系,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率先探索建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試點,推進全省經濟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五、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發展動力活力明顯增強
堅持強縣與富民相統一、改革與發展相結合、城鎮與鄉村相貫通,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帶動縣域發展、縣域促進大中城市繁榮的利益共享機制,增強縣域產業競爭力、集聚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從2017年到2021年,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375億元增加到541億元,年均增長9.6%,占全省比重提高3.1個百分點;瓦房店在全國百強縣位次前移18位,海城、莊河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一是產業能級不斷提升。海城、大石橋、遼陽3縣(市)共建菱鎂產業基地,瓦房店軸承、興城泳裝等20個產值超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海洋牧場及畜禽養殖等產業規模持續壯大,縣域內省級以上開發區達到42家。二是數字賦能縣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凌源、桓仁成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彰武、北鎮等5縣(市)成為國家級“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鳳城成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百強縣。三是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縣城功能品質進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水平逐步提高,黑山、桓仁、盤山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縣。
六、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省84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5個省級貧困縣全部摘帽、1791個貧困村全部銷號。二是糧食主產省地位鞏固加強。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由10年前4800萬畝增至5300萬畝,糧食產量由10年前400億斤增至507億斤,屢創歷史新高。三是產業融合提檔加速。凌源(花卉)、桓仁(野山參)獲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海城等4個縣(市)獲批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良種奶牛獲批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四是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扎實成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深入實施,累計創建美麗家居村2367個。五是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十年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增長2.4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56:1下降到2.24:1。
非凡十年,遼寧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帶領全省人民同心協力、砥礪奮進、攻堅克難的結果。站在新的起點,遼寧將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聚焦區域協調發展,持續精準發力、有序有力推進,以實際行動和實際成效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 4-28· “薪火遼寧號”紅色研學專列啟程
- 3-31· 上海正構建“嗅覺經濟”生態圈
- 2-3· 遼寧推出10項措施繁榮春節期間文旅市場
- 1-27· 構建“數智”高速公路 打造科技型交通集團
- 12-12· 遼寧出臺建設用地使用權新政
- 12-12· 湖南構建全鏈條生態體系支持大學生創業
- 12-2· 山西構建三級職工職業技能競賽體系
- 12-2· 遼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至94元
- 11-14· 遼寧鞍山寵物產業一線觀察:拓寬新銷路 延長產業鏈
- 11-14· 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中儲智運用數字技術解鎖高效未來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