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光伏”發電1億度 湖南這一新興能源項目如低碳之王
編者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其中,“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八個字道出關鍵。在前往“雙碳”目標路上,湖南將展現怎樣的責任與擔當?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碳”路觀察》專題報道,為你層層解析湖南低“碳”之路。
航拍常德土硝垸“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
紅網時刻新聞3月9日訊(記者 張興莎 任曄 徐士潔)3月8日下午,當航拍鏡頭從百米高空掃過常德鼎城區土硝垸3000畝的湖面,“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在夕陽下熠熠生輝。
這片利用湖面建起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為國家提供清潔電能1.05億度,相當于50萬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相比傳統的火力發電,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4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48萬噸。
為什么要把光伏發電項目建在水里?乘坐小船,湖南建工集團湘安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王恒帶領記者,穿梭在各排光伏板之間的漁船通道。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一同,穿梭在各排光伏板之間的漁船通道。
“你看,漁光互補項目優勢顯而易見,湖面的光伏板可充分吸納陽光,板子之間的縫隙又可保證水體有光照,養魚發電兩不誤。”王恒說道。
幾年前,土硝垸曾養殖大量珍珠,水質污染嚴重。2016年,當地政府在珍珠全面退養后引進“漁光互補”項目。2020年1月,土硝垸迎來第一次拉網冬捕,幾天時間捕魚隊員們竟然在數萬張光伏板下漁獲20萬斤,水質更是得以改善。
為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湘安新能源公司又研發出一種“大跨距網架結構”,相比傳統支架形式,大大減少了樁基礎數量,增強了光伏陣列抗傾覆穩定性,土地利用率還可提升10%。“新技術運用在土硝垸這類100兆瓦的項目,公司還能節省成本約1500萬元。”王恒介紹。
采訪當天,土硝垸春光明媚,氣溫20℃,通過電站的監控屏幕,記者清晰地看到發電量數值在不斷刷新,截至下午6時,發電量突破了67萬度。
“今天太陽好,發電量幾乎是歷史最好水平了。”土硝垸光伏電站站長周文介紹,電站平均日發電量約40萬度,即便是陰天也可發電10萬度,這些清潔電能將統一并入國家電網,再被送至千家萬戶。
湖南湖垸眾多,“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環保利農發電方式十分切合實際,既解決了光伏用地問題,又不影響漁業發展,還可大大減少碳排放。
除了“漁光互補”項目,湘安新能源還投資建設各類光伏項目260萬千瓦,包含光伏車棚、光伏屋頂、農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同時,公司還儲備了大量風電項目,新能源整體產值近150億元,規模和效益均走在全省前列。
光伏發電項目未來可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雙碳’再度成為熱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一定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光伏發電的未來,王恒充滿信心,他認為在全球氣候變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大背景下,未來數十年內,以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成為增量能源主要解決方案之一。
來源:紅網
作者:張興莎 任曄 徐士潔
- 8-15· “光伏+生態治理”讓戈壁沙漠增綠增能又增收
- 5-23· 安徽光伏制造業營收創歷史新高
- 2-8· 安徽省光伏制造業營收規模躍居全國第三
- 1-11· 庫布其光伏治沙的新亮點
- 2-27· 關注快遞“小哥”從飛馳的車輪起步 在汗水中成長
- 3-17· 朔黃鐵路發展公司完成多晶硅光伏發電試驗項目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