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一極三區一高地”作出安徽貢獻
從“好鄰居”到“好隊友”,從“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安徽正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積極保持著“上進生”的昂揚姿態,努力對標對表長三角“優等生”,在高質量一體化進程中彰顯“安徽作為”,貢獻“安徽力量”。
邁向新征程,安徽如何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繼續保持“上進”姿態,借勢借力、鍛造長板,對標聚力強動能,合作共贏拓空間。
鍛長板,就是要進一步增強策源能力、夯實產業根基、厚植生態底色,鍛造安徽科技創新、制造業和綠色發展的長板,深度融入長三角產業鏈體系中,為打造“一極三區一高地”作出安徽貢獻。
強動能,就是要堅持不懈實現“提質、擴量、增效”,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綜合實力做強做大、發展方式集約集聚,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
拓空間,就是要主動靠上去,積極融進去,與滬蘇浙構建緊密型、互補型合作關系,加強與滬蘇浙重點領域合作,推動重點協同深化事項落地,拓展延伸合作共贏的新領域、新空間。
一體化之路,進無止境!吧线M生”安徽將進一步拉高標桿、揚長補短,只爭朝夕、埋頭苦干,爭當“特長生”“優等生”,在更高質量一體化新征程中,交出一份亮麗答卷。
·安徽實踐·
提質擴量增效 書寫“皖”美答卷
去年以來,我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攜手推動規劃實施,落實重點協同事項,完善合作發展機制,取得顯著成果。
創新共建實現新突破。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加快推進,大科學裝置共建共享,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和G60科創走廊5個產業聯盟,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我省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協調共進形成新格局;A設施加速互聯互通,商合杭、杭黃等高鐵建成運營,一批省際斷頭路全面貫通,華東特高壓交流環網加快建設,市市通高鐵全面實現;中新蘇滁高新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合作園區提檔升級。
綠色共保取得新進展。去年以來,我省在省際毗鄰地區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聯合做好長江“十年禁漁”合作備忘錄》,新安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
開放共贏邁出新步伐。馬鋼與寶武戰略重組,整合組建省港航集團并納入上海組合港。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經驗,推出包括212項賦權事項的安徽自貿試驗區特別清單,合肥、蕪湖、蚌埠片區與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金華片區開展戰略合作。
民生共享有了新提升。我省與滬蘇浙實現醫!耙豢ㄍā、健康碼“一網通”和10個城市地鐵“一碼通”,共同簽署《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實現“個人申請出具異地貸款繳存使用證明”服務事項跨省通辦,119項高頻事項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
皖北振興增添新動能。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重點在安徽。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地區是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短板。我省以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為主抓手,統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當前,皖北正全面提升其在長三角發展大格局中的嵌入度、貢獻度和價值鏈地位,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 4-28· 精心打造銀發專列,繪就溫馨老年旅行畫卷
- 1-13· 天津打造8個市級“夜津城”地標性集聚區
- 1-2· 杭州打造臨空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
- 12-2· 武漢:打造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
- 10-24· 打造軟件產業集聚區 天津軟件園正式開園
- 9-16· 河南打造國企招才引智生態圈
- 9-16· 打造數據流通“高速路”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電力算力協同行動計劃》發布
- 8-29· 科技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支撐
- 8-8· 如何打造“千億級商圈”——上海靜安區南京西路商圈發展調查
- 8-5· 打造“城市大腦” 暢通“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