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與創的演繹 廣東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創新鏈
日前,華大基因“火眼”實驗室、金域醫學“獵鷹號”實驗室陸續抵港,全力支援香港抗疫。每逢重要時刻,廣東制造總顯擔當,不僅可以供給終端產品,更能通過完備產業鏈,短時間大批量提供生產終端產品的設備,甚至生產設備的“母機”。
對廣東而言,制造業就是決定經濟能否穩中求進的“壓艙石”。制造業穩,則大局穩;制造業強,則經濟強。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下,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廣東籌謀產業發展的邏輯愈發清晰,那便是善用“守”“創”之道,在堅守制造業立省不動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著力強鏈延鏈補鏈,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讓廣東制造基石更穩,韌性更強,并不斷躍向高端。
●南方日報記者 李鳳祥 彭琳
土地“加減法”
資源越緊越要為制造業留足空間
年初以來,東莞啟動16個連片更新片區,總面積達2.07萬畝;中山打響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攻堅戰;南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德將確保111平方公里工業用地總量只增不減。
昔日的廣東“四小虎”,當下廣東制造的“急先鋒”,為何不約而同都跟土地較上了勁?
究其背后是土地資源已成為硬約束: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尤其是珠三角城市土地開發強度多已超過國際公認的30%警戒線,深圳等市甚至已達50%,企業“用地難”、項目“落地難”不斷凸顯,隨之而來的則是制造業企業剛性成本上漲,繼而或將引發規模性外遷風險。
外部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內部資源空間日益逼仄,廣東該怎么辦?
越是此刻,越要保持戰略定力。于廣東而言,就是要持之以恒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首要便是想方設法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留足空間,而這也是“四小虎”向低效用地“開戰”的初衷所在。
寸土寸金的深圳,用兩年時間整備出45平方公里產業空間,還將打造“兩個百平方公里級”的產業空間,推動從“項目等空間”到“空間等項目”轉變。
工業立區的順德,五年前把村級工業園改造作為“頭號工程”來抓,數年下來累計騰出超8.9萬畝發展空間,工業總產值2021年達11421.6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萬億工業強區。
深圳市委、市政府曾公開承諾,只要是高科技、高成長型的企業和項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這種信心和決心,同樣適用于廣東全省。在過去一年,廣東扎實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已騰出超萬畝土地空間。
2022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深入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攻堅戰,聚焦“工業改工業”,強化產業用地保障。
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向心力”的存在使得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集聚能夠導致收益遞增。
從去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在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江門、湛江、肇慶等地布局建設若干大型產業集聚區,目的就是要打造高水平產業發展平臺,通過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加快建設高水平產業空間。
如果說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是存量空間挖潛,那么布局大型產業集聚區,就是拓展更高水平增量空間。有了更加廣闊優質的發展空間,廣東制造的根基才能扎得更深更穩,廣東經濟這棵參天大樹才能更加枝繁葉茂、無懼風雨。
被動到主動
倒逼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
虎年開春,香港第五輪疫情形勢陡然嚴峻。廣東企業快速響應助港抗疫,背后是生物醫藥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廣東以制造業立省,產業鏈供應鏈是關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交織,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重大沖擊,多國生產供應中斷或停擺,中國亦難以獨善其身。
這對廣東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經濟外向度高,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斷影響生產運轉:“缺芯缺柜”,機器設備買不到,技術人員進不來……但形勢不等人,與其等待不如自救:政府與市場聯手,省級與部分地市政府建立“鏈長制”,政府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推動化解“缺芯”等困難。產業鏈上下游也迅速行動起來,加強信息溝通,尋求本土替代,聯合技術攻關,共渡難關。
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越是危難時,越能考驗經濟的韌性:廣東產業體系完備,產業基礎好,關聯性、耦合度強,外來沖擊反而激發出產業的強勁韌性,在補鏈強鏈控鏈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一批國產替代技術和產品實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廣東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0.3%、56.5%。
在這一過程中,一批鏈主和龍頭企業化危為機、逆勢而上,成功實現跨越式增長:邁瑞醫療成為全球呼吸機“一哥”;華大基因、金域醫學等完成全球最大通量的核酸檢測。
同時,一批重點產業正在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的產業鏈生態。日前,比亞迪全球第7萬臺純電動客車正式下線,其新能源汽車1月份銷量同比勁增367.6%。以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為代表的廣東車企加快搶占造車“新版圖”,寧德時代選址肇慶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制造基地,廣東已初步建立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
“與經濟格局的變化相一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不同國別企業的重要性也隨之發生變化,來自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行業領先企業的影響力正逐步增加。”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昌文指出。
化壓力為動力
以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在爭當全球產業高地的賽道上,當科技創新被扼住咽喉,也就卡住了一個經濟體向前躍升的通道。
近年來,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中興、華為、大疆等高新技術企業施以無理打壓。
面對外部壓力,廣東深刻感受到,關鍵核心技術等不到、要不來,必須把外部壓力轉化為自主創新的動力。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看來,制造業核心能力是一國參與全球制造業競爭的獨特資源和能力,且不可能是任何國家制造業核心能力的簡單遷移和復合。
對廣東而言,就是要以科技自立自強,來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其中,最為突出的體現便是芯片爭奪戰。美國打壓與多重不利因素疊加,“缺芯”風暴席卷全球,廣東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產業受到較大沖擊。
為此,廣東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設立總規模達千億級的六大投資基金,加快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粵芯半導體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衛表示,粵芯抓住全球芯片市場缺貨機遇,模擬成熟制程產能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去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168%。
事實證明,廣東要想有效應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和三重壓力,關鍵還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不斷推動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躍升。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長足發展,廣東培育起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創新要素活躍的制造業產業鏈,推動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預計2021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過3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14%;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第一。
著眼未來,廣東正不斷強化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粵企“千軍萬馬齊創新”,集聚建設制造強省的“第一動力”。
百年變局推動世界格局深刻調整,機遇與挑戰并存,廣東只有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贏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機,方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一席之地。
- 2-1· 傳承與創新,東芝電視迎來“新火箭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