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灘”移民的蝶變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即日起,本報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欄目,以鮮活的報道生動展現新時代中國發展成就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光明前景。
到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廠十年,很長一段時間,寧夏壹泰牧業有限公司用工不考慮本地群眾。
“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受不了約束,一管還罵人。說好干滿7天發工資,很多人不到3天就跑了,意識里壓根沒有制度這回事。”主管人事多年的辦公室主任賀斌成說。
記不清從何時起,情況開始好轉。
從外面回到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企業能留下的員工也越來越多,更多在崗者關心能不能長期干下去。甚至經常還有50多歲的村民前來打聽有無合適崗位,這在以前是很稀罕的事。
按照賀斌成的分析,“企業多了,務工選擇廣了,也就慢慢適應了這種管理模式”。
截至2020年底,閩寧鎮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633戶7046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鎮上先后引進各類企業40余家,培育形成了特色養殖、特色種植、文化旅游、光伏發電、商貿物流五大支柱產業,特色農產品消費扶貧額達6.8億元。
這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命名的地方,25年間陸續接納來自寧夏西海固地區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6.6萬余名移民,在福建和寧夏兩省區的共同建設下,經過東西協作、移民搬遷、防風固沙、黃河揚水、綠色發展等舉措,由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
“更重要的是,移民不再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臨時工,而是對所在企業產生了認同感,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歸屬感,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成就感。這就很難得。”賀斌成說。
在新的家園,他們正努力從農民變成新型產業工人。
在新的時代,他們還要自己當老板。
一部手機,一把枸杞,一張巧嘴,一眾粉絲。這是閩寧禾美電商扶貧車間“巧媳婦直播團”13位成員的帶貨日常。
曾經,她們是一臉愁容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忙碌在扶貧車間的清潔工、分揀員、庫管員。3年前,寧夏固原市六盤山鎮的村官徐美佳來到閩寧鎮原隆村,隨著這位年輕人利用扶貧車間開起了直播間,婦女們不再圍著鍋臺和孩子轉。
她們的新生活,從坐在鏡頭前說出“歡迎來到巧媳婦直播間”的那一刻,重新開啟。
不僅是閩寧鎮的蜂蜜、西紅柿、葡萄酒、山羊奶、羊肚菌等農特產品通過電商發往全國各地,巧媳婦們新設立的閩貨區,也讓銀耳、紫菜、茶樹菇、姬松茸、香菇等福建土特產打開了西北的銷路。
從單向援助到雙向互動,從聚焦脫貧到全面合作,從政府主導到各方參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被賦予了新的注解。
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等榮譽,入選全國特色小鎮……閩寧鎮人的“小驕傲”和“小確幸”,一點一點膨脹。
“總書記都關注閩寧鎮著呢,你說我們有多幸運?”69歲的張文通笑起來。
從“苦甲天下”的西吉縣第一批搬到閩寧鎮,這在當時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張文通不怕苦,但怕窮。在漫天風沙中改造土地,種植高粱油葵,養羊養豬養雞,他一輩子沒讓自己閑著。
2018年,80后小伙馬丁將西海固大山里一種名叫奶瓜瓜的小野果引進到閩寧鎮園藝村試種,并不斷研發生產出奶瓜瓜原漿、面膜、凍干粉、茶葉等深加工產品,成功打入北上廣等地市場。年過六旬的張文通又來到馬丁的基地打工。
“我年齡大了,想到工廠打工人家不要啊,總不能在家里閑坐著吧。”老漢嘿嘿笑著說,“實話實說,村里有些懶漢太懶,我想把這些人帶動一下!”
2021年以來,閩寧鎮黨委、政府全力推進百萬移民致富、城鄉居民收入、基礎教育質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動”,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個西北小鎮立下壯志:努力打造“中國紅酒第一鎮”“寧夏文旅示范鎮”“閩寧合作產業第一鎮”,成為東西部協作“升級版”的標桿。
提升行動中有項內容便是“持續扶志扶智轉思想”。即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進一步提升村民致富技能和文化素養,讓“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更加成為閩寧發展的現實寫照。
而“富腦袋”的前提一定是“富口袋”。發揮科技創新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仍將持續。
永寧縣科技局副局長付有華告訴記者,他們將繼續緊抓重點項目,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助閩寧鎮發展再上臺階。
“去年我種了4畝奶瓜瓜,心滿意足,地里長出來的東西,就是讓人踏實。今年6月份你一定要來嘗我的奶瓜瓜,科學種植,保證比其他人的口感好。”張文通向記者發出真誠的邀請。
- 8-21· 金沙江上游最大水電站沖刺截流 創新成效顯著
- 12-21· 國家移民管理局:外籍船舶在長三角港口間移泊免出入港邊檢
- 7-10· 重磅:金沙農產品現代流通中心啟動招商,黔西北冷鏈物流迎來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