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造幣廠”為偏遠小站深情守候
新春走基層
“啪、啪、啪……”1月11日上午9時許,一陣小木板敲擊票卷的聲音,回蕩在哈爾濱鐵路印刷廠房內。此時,在火車票據分裝臺旁,票據工代起華正在按照慣例對整卷的火車票進行細致的分裝卷筒工作。
57歲的代起華,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哈爾濱哈鐵印刷有限公司綜合車間票據班組的工長。代起華說,他所在的中國鐵路哈爾濱哈鐵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24年的中東鐵路印刷廠,至今已有98年的歷史,是新中國第一批火車票的誕生地。
“火車票的印刷用紙和人民幣一樣,都是采用特制專用印刷紙,本身就具備防偽功能,屬于有價證券,相當于車票的造幣廠。”代起華說,印刷火車票使用的是專用流水線,使用火車票的專用紙,每張車票上有一個獨特的編碼,可全程追溯、追蹤的。他們的工作就是對火車票的半成品重新打卷檢查,防止有瑕疵,有錯票,經過復檢,每十卷票據被裝成一箱,專用的運輸車把成箱的票據運送到各個火車站的售票廳。“20世紀80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時,火車票還是紙殼做的卡片票,進入90年代,就有了防偽性能極高的紅色紙票。我們用小木板敲擊,就是防止紅色紙票票卷在卷票過程中上竄。”
近幾年,隨著電子客票的全面實施,代起華所在班組紙質火車票已經由每天最高峰印制150萬張,縮減到每天7000張。班組人員也由過去的17人,縮減到如今的2人。但在代起華看來,這些由多到少的變化值得自豪。
“一張紙質車票看似薄薄的一張,但都是木材加工而成的,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積少成多,車票累積起來也是一個不小數量。”代起華說,以前大量的紙質車票在旅客乘車之后都會被丟棄,這無疑給環保問題增加了負擔。電子客票的推廣不僅解決了資源損耗和污染問題,更為國家所倡導的綠色、環保、可持續性發展助力,“現在我們每天供應的這7000余張車票主要是保障偏遠地區百姓出行需求”。
在黑龍江及內蒙古東北部的山區、林區、牧區等邊遠地區,鐵路沿線還有多個哈爾濱局集團公司所屬的四等小站和乘降所,每天都會有旅客列車經過。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山,當地人口急劇減少,但很多老人依然守在這里。這些公益慢火車就成為老人與外界溝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針對老年旅客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問題,這些小站還保留人工售票、人工檢票等服務措施。這些車票主要就是服務這些特殊旅客使用。
16歲接班進入印刷廠,代起華已經跟火車票打了41年交道,因對火車票印刷研究的透徹,他也被同事親切稱呼為“火車票活化石”,不僅見證了火車票從硬紙殼到電子客票的歷史演變,更見證了國家科技的進步與強大。
“雖然現在的工作量照以往小了幾百倍,為讓邊遠地區的老年人更便捷的出行,我們依然要堅持做好這項工作。”代起華說。
- 5-6· 鐵路“五一”假期運輸旅客發送量累計超1億人次
- 5-6· 長三角鐵路客流繼續保持高位運行 5月3日預計發送旅客390萬人次
- 5-6· “書香鐵路”現象觀察:當交通樞紐變身全民閱讀新場景
- 5-6· 中國鐵路北京局五一假期運輸首日發送旅客125.9萬人次
- 5-6· 鐵路五一假期運輸預計發送旅客1.44億人次
- 5-6· 鐵路五一假期運輸啟動 預計發送旅客1.44億人次
- 4-28· 鐵路安全“護苗”顯擔當
- 4-28· 下好鐵路貨運“一盤棋”,助力經濟“加速跑”
- 4-21· 鐵路12306開始發售5月1日車票
- 4-21· 鐵路五一假期運輸火車票開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