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依法從嚴查處證券中介機構違法行為
人民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王震)據證監會網站消息,2021年,證監會依法立案調查中介機構違法案件39起,較上一年增長一倍以上,將2起案件線索移送或通報公安機關。
證監會表示,近年來,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監管大局,證監會堅持“一案雙查”,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查處證券欺詐、造假背后的中介機構不勤勉盡責等違法行為。2019年以來,查處中介機構違法案件80起,涉及24家會計師事務所、8家證券公司、7家資產評估機構、3家律師事務所、1家資信評級機構,涵蓋股票發行、年報審計、資產收購、重大資產重組等重點領域。
從這些案件看,相關違法行為集中表現為:一是風險識別與評估程序存在嚴重缺陷,未針對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公司貨幣資金期末余額大、“存貸雙高”明顯、存在舞弊風險的情況下,仍未識別貨幣資金重大錯報風險。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未對公司生產成本大幅波動、原材料頻繁結轉等異常情況保持合理懷疑,未進行有效核查或追加必要的審計程序。
二是鑒證、評估等程序執行不充分、不適當,核查驗證“走過場”,執業報告“量身定制”。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未對函證過程保持有效控制,監盤程序執行不到位。有的資產評估機構按照公司預先設定的價值出具評估報告,簽字評估師未實際執行評估程序。
三是職業判斷不合理,形成的專業意見背離執業基本準則。有的證券公司作為財務顧問服務機構,忽視公司項目進展的不確定性,導致收入預測與實際情況存在重大差異。有的律師事務所在審查合同效力時,未履行特別注意義務,未發現公司無權處分資產等情況。
四是嚴重背離職業操守,配合、協助公司實施造假行為。有的從業人員配合公司攔截詢證函,偽造審計證據。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按公司要求提前約定審計意見類型,簽署“抽屜協議”。上述違法行為反映出一些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獨立性、專業性缺失,質量控制體系和管理機制不健全,以及缺乏職業懷疑精神、喪失職業底線等突出問題。
證監會表示,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是提高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環節,是防范證券欺詐造假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基礎,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下一步,證監會將堅決貫徹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按照“零容忍”的工作方針,強化日常監管、監督檢查和稽查執法的有效聯動,堅持“一案雙查”,用足用好新《證券法》賦權,依法嚴肅追究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違法責任,有力督促其發揮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有效構建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市場運行體系。
- 11-13· 證監會:以數字化智能化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 9-12· 央行:依法合規加大對平臺經濟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
- 6-13·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 6-13·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答記者問: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在境內外上市
- 5-9· 銀保監會:因城施策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 10-6· 首家證監會試點區塊鏈登記托管系統落地北京四板
- 6-24· 銀保監會:前5個月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6.03%
- 6-1· 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發文規范信貸融資收費
- 5-25· 銀保監會就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相關政策舉措等答問
- 12-26· 【IPO速報】證監會核發四家IPO批文 德邦物流美凱龍火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