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箱共用2021CeMAT全球首發在線循環服務平臺 構建PaaS+SaaS生態閉環
“持續減碳40年是全球達成的一致認識,不僅需要政府引導、技術突破、資本關注,更需要富有遠見的產業領軍企業、攜手共進的產業合作氛圍。”10月26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的“聚力零碳——零碳循環產業創新論壇暨箱箱共用品牌戰略升級發布會”上,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箱箱共用”)CEO廖清新在演講中指出,物流包裝行業要高度重視雙碳目標下的創新機遇,“零碳是趨勢也是未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全新落腳點。”
伴隨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正式出臺,中國“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正在催生一場零碳大變革,疊加物流包裝產業的互聯網化,整個行業期待一場自上而下有關碳中和路徑的全面探索。這場由箱箱共用發起并主辦的行業論壇,吸引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兼物流裝備物流委員會主任馬增榮、中國物流與采購協會物流裝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左新宇、中國物流與采購協會托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熙軍、中國物資儲運協會秘書長張華、中國物流與采購協會物流裝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輝、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王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業務總監彭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這次會議,以及來自萬華化學、博世、陶氏、阿克蘇·諾貝爾、保齡寶、亨斯邁、亞什蘭等全球知名企業代表和領導嘉賓參會。
首次提出零碳循環概念,與BSI聯合頒布碳減排證書
本次論壇暨發布會以“聚力零碳”為主題,圍繞碳中和政策下物流包裝行業的低碳探索展開。伴隨新國策,包裝作為基礎性產業從邊緣走向中心,實現從“一次性”到“可循環”、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隨著市場規模的壯大,已經進入萬億賽道的包裝或將可以和下一個新能源車市場比肩。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助理、物流裝備委主任馬增榮表示,包裝在當今社會,在當前國內的發展面臨著三個巨大的機遇,即市場機遇、高質量增長機遇、供應鏈事業機遇。互聯網、智能化的基因,將會重塑包裝行業,讓國內包裝行業和全球包裝比較強的企業出現深度融合發展。
發布會上,箱箱共用CEO廖清新發表了《聚力零碳循環新生態》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作為物流包裝行業從業者如何把握時代機遇,利用數字化技術壁壘構建零碳新基建的相關內容。基于箱箱共用對行業近20年的洞察,廖清新提出了“零碳循環”概念,這也是碳中和背景下國內企業首次提出該概念。
早在2013年,中國物流市場規模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包裝作為物流的七大要素之一,2020年市場規模超過萬億。作為國家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的廖清新認為,當前企業正面臨工業化、數字化、低碳化齊頭并進的挑戰,包裝作為供應鏈環節除倉儲和物流之外最重要的一個角色,隨著2020年市場規模步入萬億量級,機會與挑戰并存。
“未來一定會出現零碳能源伙伴、零碳供應鏈伙伴、零碳技術伙伴。”活動現場,廖清新提出了“零碳循環伙伴”的品牌定位。“零碳循環伙伴”,由“零碳”、“循環”、“伙伴”三個維度組成,“伙伴”是核心。在與萬華化學、博世在內的多家知名公司的合作達成高效循環之后,箱箱共用進一步挖掘數字化帶來的全新價值——在線碳核算:借助其在線循環服務平臺,測量企業在生產活動中直接或間接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
目前,箱箱共用與國際PAS 2060碳中和標準開發者BSI(英國標準協會)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雙方在溫室氣體核查、產品碳足跡、碳中和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箱箱共用將聯合BSI基于數據提供在線碳核算的成果,給用戶提供通向碳中和目標的路徑和解決方案。此舉實現了“零碳循環伙伴”的標準化及體系化的定義,從行業內部向外徹底釋放“包裝即服務”概念,推動國內物流包裝行業的運作邁上新的臺階。
在論壇暨發布會現場,箱箱共用聯合BSI正式頒發全球首批循環服務減碳證書。BSI大中華區戰略伙伴關系總監Paulo Lopes龍寶羅為萬華化學、博世、保齡寶等企業頒發了2021循環服務碳減排認證聲明,見證新時代下的綠色榜樣力量。經BSI全面的審計,在2020年6月-2021年的7月間,萬華化學、博世、保齡寶3家綠色先行企業因采用箱箱共用的包裝循環服務,累計減排近7000噸,相當于2500輛1.6T燃油轎車的全年碳排放量。
基于循環包裝數字化平臺的在線減碳審計,對于物流包裝行業和BSI而言都是一項創新。廖清新認為,“這種‘數字化平臺服務商+專業第三方審計機構’聯名的減碳報告將成為一種趨勢。”
8年探索確立“1+2+N”企業戰略,正式上線在線循環服務平臺
作為制造大國,中國從來不缺包裝,但如何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如何實現從一次性到可循環的平穩過渡,是碳中和新背景下的新課題。箱箱共用洞察到包裝和最終用戶的關系,是服務提供者和被服務者的關系,而不是買賣的關系,是持續循環服務的關系,而不是一次性交易的關系。
箱箱共用的發展歷經了3個階段: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實體制造階段、以運營和服務能力為核心階段、以數字化為核心能力階段。從1.0到3.0,箱箱共用歷經8年時間推動了包裝行業從單一“容器”視角,擴展到了“包裝+數據+服務”的全新三維視角,并基于此,確立了“1+2+N”的企業發展戰略:
“1”包裝循環的全網運營能力,包括了覆蓋全國的前、中、后臺循環運營管理體系和能力;“2”包裝循環的在線數字化服務能力,具體包括,PaaS(Packaging as a Service包裝即服務)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軟件即服務);“N”是面向各行各業的無界的循環包裝的解決方案能力,箱箱共用已經向散裝液體、生鮮冷鏈、化學品、新能源汽車、郵政快遞等八大行業提供包裝的循環與共用服務。
本次發布會現場,箱箱共用正式上線“在線循環服務”(PaaS包裝即服務)的客戶端。廖清新表示,“PaaS+SaaS”將驅動零碳循環新生態。將PaaS與傳統SaaS結合,一方面,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用戶通過軟件管理提升了包裝循環效率,從每年5次提升到8次,丟失率從傳統的15%降低至2%以下;另一方面,更具有突破價值的是,用戶的包裝使用全程都將實現數字化:客戶在線下單獲取服務,實現循環全程數字化,下單和結算標準化、包裝形態和組合標準化、執行全國統一價。以上均加快了循環服務普及,并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給在線碳核算提供實時的全鏈路數據依據。伴隨“1+2+N”戰略啟動和在線循環服務平臺的上線,箱箱共用也正式完成了從場內包裝循環管理SaaS到場外循環服務PaaS(包裝即服務)的生態閉環。
在全新的在線循環服務PaaS(包裝即服務)模式中,企業只需要承擔包裝服務的成本,這是中小企業希望的價值需求。企業可以根據柔性供應鏈管理及業務淡旺季需求,靈活在線服務下單。服務成本的降低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可循環包裝服務,構建低碳供應鏈。
啟動CCER方法學開發項目,共創零碳新經濟
在零碳循環產業論壇的高峰對話環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總監彭峰表示:“零碳經濟會帶來兩方面的機會。一是狹義的零碳經濟會催生的領域,和碳相關的交易;二是CCER(自主減排),從目前全國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CCER(自主減排)應該是非常必要的手段。所以,我們預期在不遠的將來,CCER(自主減排)會重新啟動。”
站在減碳的時代風口,箱箱共用選擇做包裝行業的碳排放標準制定者,占位行業先行者地位。論壇暨發布會現場,箱箱共用簽約合作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委員會、環保橋(上海)環境技術有限公司2家權威碳管理機構,正式啟動可循環包裝服務的CCER方法學的研究和開發。這將成為行業首個循環服務方法學標準,更是探索物流包裝碳中和的全新路徑。廖清新表示,未來CCER會在許多行業會成為熱門的交易形態。
廖清新最后指出,“持續減碳40年是全球達成的一致認識,不僅需要政府引導、技術突破、資本關注,更需要富有遠見的產業領軍企業、攜手共進的產業合作氛圍。我們真誠地希望能和各界朋友一起,共同開創零碳循環新階段,共同構建零碳循環新生態。”
“箱箱共用在我們投資的組合中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我們每一筆投資都要達到兩個目標,既要有市場化的財務回報,同時也要有可量化、有公信力的環境回報。” 綠動資本首席運營官張國津在論壇強調,“零碳經濟、碳中和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從企業來說,要想在這場馬拉松勝出,第一個核心競爭力是技術,二是不斷創新的理念,從1.0到2.0、3.0到未來的4.0,箱箱共用本身的成長經歷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碳中和被確認為“人類選擇的未來”,箱箱共用過去幾年的實踐證明,零碳循環不僅可以給企業和社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更兼顧了經濟效益,是減碳時代背景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向奔赴。未來,箱箱共用將以數字化能力,激活物流包裝行業,革新行業效率,推動智能包裝在全社會的循環與共用,助力實現碳中和的大國承諾和擔當;同時,將來自中國的循環智慧方案輸送至全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經濟的共贏共享。
- 7-17· 告別食品運輸混裝亂象 箱箱共用攜手運輸業守護食品安全
- 6-18· 箱箱共用與DHL、欣旺達等14家企業成為首批西門子中國“零碳先鋒伙伴”
- 11-2· 化工物流包裝如何實現零碳?箱箱共用為綠色轉型提供新思路
- 10-29· 重磅突圍! 箱箱共用全球首發PaaS在線循環服務平臺
- 8-27· 箱箱共用閃耀落地新西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