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監管再出手,騰訊收到首張互聯網行業“禁止集中”行政令
繼阿里“二選一”案落地后,反壟斷監管再次出手,國內另一家大型互聯網大型騰訊成為此輪監管對象。
7月10日早,市場監管總局消息顯示,市場監管總局依法禁止虎牙公司與斗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合并。
這是國內首次對于互聯網企業“經營者集中”的行政禁令,也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第一起被監管機構強制叫停的投資并購案。
騰訊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回應,騰訊表示,公司將認真遵守審查決定,積極配合監管要求,依法合規經營,切實履行社會責任。
“前置性”新監管手段
不同于對阿里“二選一”不正當競爭的事后追溯性罰款,此次監管通過行政禁令出手,叫停虎牙斗魚合并,是對可能構成的細分市場經營者集中情形的事前“喊停”,旨在提前預防經營者集中可能帶來的不正當競爭。
業內人士紛紛認為,此次采用行政禁令的手段極具典型性:既代表了預防為主的監管思路,也避免了單純罰款“一刀切”式監管手段,更有的放矢在“經營者集中”風險拔除上。充分反應了中國政府在反壟斷監管工具上的豐富性與多元化。
中國人民大學競爭法研究所研究員黃尹旭指出,反壟斷法執法正在深入數字娛樂領域,遏制了平臺壟斷、促進了開放多元,有利于數字娛樂市場健康發展。
去年12月份,市場監管總局就曾表示:正在依法審查虎牙與斗魚合并等涉及協議控制架構的經營者集中申報案件。今年3月份,有外媒報道,騰訊或將對兩家合并案作出讓步,以規避可能的反壟斷問題。
去年10月份騰訊宣布擬將虎牙和斗魚合并。關于斗魚虎牙合并后的名字都一度是網友們討論的熱點,比如“虎魚”、“豆芽”等。現在看來,這些都將成為泡影。未來,在游戲直播領域,移動端流量的競爭仍將是各家游戲直播平臺的主要戰場,游戲直播公司和短視頻公司各自為戰的局面將繼續,虎牙和斗魚如何找到各自的新出路、走出頹勢,備受關注。
騰訊整合游戲業務下游直播賽道的“美夢”也就此失敗,相關業務發展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反壟斷“敲山震虎”之威不言而喻。
反壟斷監管將長期、常態化
自2020年11月這一輪反壟斷監管啟動以來,反“二選一”不正當競爭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直是兩大重頭戲。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和騰訊分別吃到“事后罰單”和“事前禁令”,對整個互聯網行業具有明顯的警示意義。
其實最近半年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反復強調“集中申報”程序的合規重要性。就在7月7日,總局公布了第四批因為集中申報應報未報投資并購罰單,阿里、騰訊等多家企業22起案件涉及其中。
這些處罰均是對歷史行為的程序性糾錯,與此次虎牙斗魚合并交易被禁止情形有明顯差異。在虎牙和斗魚合并被否之前,市場監管總局并未對任何國內企業的投資并購行為真正做出禁止。
業內人士看來,這彰顯了監管部門反壟斷和反資本無序擴張決心之強,對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也符合此輪反壟斷監管的初衷。
清華大學法學院競爭法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張晨穎表示,平臺經濟作為“四新”經濟的重要載體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拉動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新動力引擎,在其高速騰飛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有為政府的保駕護航。反壟斷法素有“經濟憲法”之美譽,是市場自治與政府治理之間的最佳連接點和橋梁,承載著政府治理平臺經濟的目標追求與制度安排。
歷經包容審慎的監管過渡期后,反壟斷這柄懸于互聯網平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我國乃至全球司法轄區逐漸降落,強化反壟斷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發展趨向,推動平臺經濟從無序亂序的“野蠻生長”態勢邁入法治規范下的“有序發展”階段。
在反壟斷環境影響下,今年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積極整改,調整業務戰略,投入社會價值創新和基礎科研,尋找可持續發展新思路。今年上半年,騰訊提出了將“社會價值創新”戰略作為新發展底座,是互聯網企業對發展本質和未來道路的一種主動探索。
- 2-24· 市場監管總局:鼓勵、支持、保護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 12-26· 市場監管總局部署行動 強化食品生產經營全鏈條生態管理
- 8-26· 市場監管總局推進共建“信用長三角”
- 7-17· 市場監管總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 5-5· 上海市監管部門立案查處價格違法案件443件
- 1-20· 創新監管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 12-21· 市場監管總局:加大打擊傳銷力度,甄別以電商微商等名義開展的新型傳銷行為
- 10-20· 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發布9月份網約車行業運行基本情況
- 10-14· 美團因壟斷被罰34.42億
- 10-11· 美團因壟斷被罰34.4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