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壹賬通董事長葉望春:踐行“技術+業務”的雙賦能模式 邁向金融數字化新征程
中證網訊(記者 齊金釗)7月2日,金融壹賬通黨委書記、董事長兼CEO葉望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依托平安集團33年來在金融行業積累的豐富經驗,金融壹賬通與中國金融業的數字化建設同頻共振,以“技術+業務”的雙賦能模式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動能加速釋放,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培育數字經濟新動能
“自2015年誕生之初,金融壹賬通便提出了“科技讓金融更簡單”的理念,目標是運用科技的力量,增強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賦能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葉望春介紹,短短六年內,金融壹賬通從一個創業團隊茁壯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擁有成熟的產品體系、多元的客戶基礎和獨特的商業模式,成功探索出“技術+業務”雙賦能模式,并在全球多個市場的拓展中獲得驗證。
據悉,成立六年來,金融壹賬通在業務賦能和科學研究上齊頭并進。自2017年以來公司用于科技研發投入累計已經超過34億元,持續且雄厚的研發投入,讓公司打造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行業領先的科技實力。
葉望春介紹,在業務賦能上,公司建立了感知識別、認知理解、流程控制和分析決策四大中臺,技術能力覆蓋政府監管、金融機構等多個領域,助力各個機構快速開發部署AI技術。在學術研究上,公司全球專利申請累計4988項,接連斬獲微表情識別競賽和文檔識別競賽等共計11項世界冠軍。
作為中國銀行數字化整體升級的先行探索者,金融壹賬通目前形成了“銀行、保險、投資垂直領域橫向一體化、從SaaS到IaaS縱向全覆蓋”的16大產品線,為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科技賦能。借助機器學習、知識圖譜、NLP等手段重塑傳統金融業務模式,金融壹賬通打造智能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智能化金融服務體驗和科學的金融決策支撐,致力于做金融機構的“外腦”與“智腦”,并通過金融機構觸達千千萬萬的個人用戶,打造有溫度的金融科技品牌。
此外,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方面,金融壹賬通利用領先的科技手段,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以“降本增效”方式賦能多元化的金融供給主體,拓展多樣化的金融供給渠道,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
葉望春表示,2021年是公司新五年戰略的開局之年和戰略升級的關鍵之年,公司將牢牢把握住金融機構和政府監管的數字化轉型、國產化升級和云端化基建發展機遇,從“跑馬圈地”邁向“高速增長”。
共建數字普惠金融新生態
長期以來,小微業務一直面臨著“風險不可控、運營成本高、難以規劃化”的三角困境。對此,葉望春認為,伴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世界性難題,以主體信用為主的傳統模式難以惠及中小企業,而基于場景、交易構建的數字化風控模型則從信用體系的完整性入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建立面向基于中小企業信用的數字金融體系,擴大金融的服務范圍和滲透深度,提升運轉效率和服務精準度。
據悉,2020年初,在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的指導下,金融壹賬通提供技術支持、率先打造了廣東省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平臺接入了來自34個政府機關250多項數據,整合全省市場監管、稅務、海關、司法、科技、民政等數據信息,更全面準確地勾勒中小企業風險畫像。為幫助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主渡過難關,金融壹賬通在平臺上開設了“疫情防控金融服務專區”,為企業智能對接金融機構專項融資產品。運行一年半以來,目前有400余家金融機構入駐平臺,累計服務當地中小企業逾超過93萬家,幫助企業實現融資逾450億元。
葉望春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的號角吹響,在數字化征途上正值青年的金融壹賬通,秉承“打造全球領先的面向金融機構的商業科技云服務平臺”的愿景,公司立志于以科技為利劍、與中國金融業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同頻共振,賦能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的提升,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11-7· 數字金融助力全球經貿發展 成降本增效“助推器”
- 11-7· 數字金融助力全球經貿發展 成降本增效“助推器”
- 10-28· 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 多項試點措施將復制推廣
- 10-21· 北京將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納入職稱評審
- 10-17· 天津:金融“活水”灌溉科創“新苗”
- 8-26· 金融“活水”助力廣東清遠麻竹筍產業發展
- 8-26· 創新“金融特派員+物流運輸”模式,助力物流普惠小微企業發展
- 8-1· 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動力 多領域改革深入推進
- 5-16· 安徽:金融活水來 “首位產業”旺
- 8-28· 江蘇:以金融“活水”滋養創新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