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金融聚焦科技創新,綠色金融變革
在“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將迎來發展爆發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近日表示,展望“十四”,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金融工作的主題主線。今年3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表示,“碳中和”目標,助力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改善社會民生,助推國家環境與氣候戰略的實施。“30·60目標”是一個長期任務,必將給社會經濟帶來深刻變革。“碳中和”倒逼科技發展,科技發展則加速“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碳中和先行已有成效
碳中和的本質是實現碳排放和碳補償相互抵消平衡,從而達到相對零排放的狀態。隨著碳中和戰略進入窗口期,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必然會變得更加激烈。
中國人民銀行也明確要求,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在綠色金融背景下,各類金融主體立足主營業務,內外協同助力碳中和、碳達峰戰略落地。
根據市場現狀推測,中國在未來三十年所產生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高達數百億,無論是能源零碳化改造,還是交通、建筑、工業的低碳模式變革,都需要綠色金融率先進場布局。我國作為全球率先成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國家,經過五年摸索已建立一套適應國情的綠色金融體系,包括綠色投資、綠色貸款、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約12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約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大型銀行已陸續推出豐富的綠色貸款產品,投融資保障為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除了在投資、貸款業務中實現碳中和,金融機構還通過數字化能力實現自身碳中和并賦能同業節能減排發展。以往,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主體線下展業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紙張和硬件設備,這個過程直接或間接增加了碳排放,提高單位能耗的碳排放強度。
雖然金融機構內部的碳排放量遠低于高耗能企業,但金融機構推進自身碳中和既為其他企業做了示范,又踐行了社會責任。近日,馬上消費董事長趙國慶出席業績溝通會時提到,馬上消費從創業初始就堅守綠色發展模式,根據與碳排放相關的人力消耗、能源消耗、紙張消耗、金融云服務器消耗等環節,測算碳排放指標,并利用技術能力解決消耗。
據統計,截至目前,馬上消費在貸款合同節約紙張6.9億張,累計減少碳排放2773噸;各類證明節約用紙2.75億張,對應碳減排3919噸;通過金融云應用等綠色基礎設施,節約用電減排2773噸;通過減少用戶線下辦理業務汽車出行,對應碳減排4.7萬噸。
就可持續發展而言,僅僅依靠產業轉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現實,碳中和戰略在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低碳技術、生態的革命。在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也提議科技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在于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倒逼低碳技術轉型。
生態創新重中之重
金融業能在推進碳中和戰略中擔任排頭兵,主要基于數字化能力背后的生態創新。搭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生態創新,顛覆傳統重人力的網點式金融服務鏈路,從點到面壓縮碳排放空間。
相比其他場景,金融是人工智能最先滲透的場景之一。人工智能技術為金融機構輸出智能決策方案,優化營銷獲客和風控流程,形成低碳的線上化、數字化展業框架。同時,以智能云為基礎搭建技術、數據,業務中臺,驅動資產數字化,最終形成高效運轉的網絡協同生態,降低人力、能源、服務器消耗。
生態創新不僅能破解企業碳排放難題,而且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底層動力。從創新維度上看,生態創新是一種建立在底層技術上的新型基礎設施,它凝聚了前沿科技和實踐經驗,通過開放平臺的形式,供自身和產業鏈各方使用,甚至可以在應用過程中繼續衍生新的創新。
尤其在小額、分散、高頻的消費金融業務中,消費金融公司展業范圍覆蓋全國各地,如果缺乏高效的數字化運營機制,便會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能源消耗。這就要求消費金融公司從頂層設計上強化科技生態能力,摸索符合業務實際的輕型業務模式。
拿馬上消費來講,馬上消費有1.2億用戶,合同金額平均3000元,每天有幾十萬人申請貸款,這些貸款分布在數百個場景。為了低碳運轉并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馬上消費打造以“自營+開放平臺+金融云”為核心的數字輕資產模式,用戶、資金、場景在該模式下良性循環。
用戶在馬上消費辦理業務不用去網點,也不用簽紙質合同,這就避免了線下出行和紙張消耗所產生的碳排放。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客服和智能風控,大幅縮減了人力投入,進而促進節能減排。目前,馬上消費已實現100%的自主智能客服,智能客服問題覆蓋量99%,智能客服分流率93%。
據悉,馬上消費還自主研發建設金融云系統,在云上建立AI、大數據、業務中臺,三大中臺適配多場景的技術體系快速更新迭代,讓業務可以快速響應用戶需求。此外,馬上消費采用分布式系統,所有系統進行模塊化、組件化的運作,加之應用容器化,提升運營效率,進一步降低用電量。
碳中和的邏輯根植于綠色低碳的生產力,任何生產力的提升都無法脫離科技的底座。截至目前,馬上消費累計申請專利270余項,自主研發系統900多套,實現了消費金融全價值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在金融科技趨于成熟的基礎上,馬上消費還把這些數字化解決方案開放給其他金融機構,幫助優化服務流程,進而提升資源使用率。
從金融行業到產業各方,探索碳中和路徑的確需要監管構建政策激勵約束體系,但更緊迫的是,企業必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告別對傳統技術的路徑依賴,攻關科技驅動的低碳、零碳生產方式。反之,新技術的應用也會推動新經濟的演進,塑造更加綠色的商業格局。
- 11-7· 數字金融助力全球經貿發展 成降本增效“助推器”
- 11-7· 數字金融助力全球經貿發展 成降本增效“助推器”
- 10-28· 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 多項試點措施將復制推廣
- 10-21· 北京將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納入職稱評審
- 10-17· 天津:金融“活水”灌溉科創“新苗”
- 8-26· 金融“活水”助力廣東清遠麻竹筍產業發展
- 8-26· 創新“金融特派員+物流運輸”模式,助力物流普惠小微企業發展
- 8-1· 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動力 多領域改革深入推進
- 5-16· 安徽:金融活水來 “首位產業”旺
- 4-5· 億噸海上金礦怎么開發?——我國南極磷蝦產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