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構建智慧物流新生態
近日,2020中國物流企業家年會在山東青島召開,眾多專家學者、物流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就我國物流業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話題展開討論。
加強頂層設計
構建高質量物流體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將我國市場規模和生產體系優勢,轉化為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其中,要求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這就對我國物流業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新時期我國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指引。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我們要加強物流頂層設計,依托強大國內市場,加強產業聯動融合,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高質量新供給,創造高品質新需求,增強高能級新動力,打造新時代物流強國,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高質量現代物流運行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必要物流保障。
在今年抗擊疫情的大考中,我國物流從業者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為防疫和生活物資的運輸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疫情的沖擊暴露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風險隱患和問題短板,這就要求我們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在補鏈固鏈中抓住服務市場的新機遇。”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關鵬認為,促進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就是要發揮全網運營的效應,聚焦物流本質,提升雙循環效應,從實踐角度來講,就是要通過運輸、倉儲兩種方式實現貨物流通。
傳化智聯總裁姚巍認為,受疫情影響,社會各界愈發深刻認識到物流在保障民生和社會經濟運行中的主動脈作用。以國家物流樞紐為中心的國內大循環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十四五”發展重點,與之相應的“一帶一路”大通道建設也將持續加速,并在質量和效率上大幅提升。但是,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物流企業面臨由增量到提質的轉型升級,需要實現內部的變革,而變革的核心抓手是基于物流走向供應鏈。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倉、運、配”的供應鏈變革反過來幫助和影響企業的“產、供、銷”,最終實現降本增效。
抓住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
發展平臺經濟
物流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智慧物流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抓住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發展數字經濟、平臺經濟,打造萬物互聯的物流網絡,推動傳統物流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負責任的物流平臺企業,助力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轉型,共同構建數字驅動、協同共享的智慧物流新生態。”何黎明說。
天地匯集團總裁何一博表示,疫情暴露了我國物流行業在應急物流、冷鏈物流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未來這個行業將會朝著集約化、組織化的方向轉型。”何一博認為。
九州通醫藥集團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松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每家企業細分標準不同,導致冷鏈運輸在專業度、信息化和流程化方面不足,而冷庫網、冷藏運力網、冷鏈信息系統構成的“三網”,將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驅動下快速崛起,成為冷鏈物流發展的核心戰略。同時,5G、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推動供應鏈各環節的智能化協作,促使冷鏈物流向專業化、一體化和標準化發展。
- 12-12· 國內首創快速試油技術在遼河油田成功實施
- 11-25· 暢通“北糧南運” 守好“大國糧倉”
- 9-30· 暢通氫能車發展賽道 多地免收高速通行費
- 8-1· 國內首條海島低空公共物流航線啟用
- 7-4· 湖北:暢通物流毛細血管 增強鄉村造血功能
- 5-13· 暢通物流“經絡”,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 12-7· 暢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推進鐵路貨運向現代物流轉型
- 10-30· 暢通電煤運輸“動脈”,擦亮鐵路惠民底色
- 10-7· 山東暢通貿易通道促進國際合作
- 8-24· 國內首臺青島產!海洋油氣平臺有了山東造“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