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新傳奇
作者:畢鋒楊建光
沿拉薩河南下至貢嘎,再折向東,一路伴雅魯藏布江河谷而行,經扎囊、乃東、桑日、加查、朗縣、米林等縣,然后折向北抵林芝,從線路示意圖上看,拉薩至林芝的鐵路走向一目了然。
2006年青藏鐵路通到拉薩后,這條天路就“開枝散葉”,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日喀則——2014年8月16日,拉(薩)日(喀則)鐵路開通運營。如今,另一條通往東南方向林芝的鐵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10月23日至26日,記者參加中國行業報協會組織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行進式采訪團隊,遠赴西藏拉薩、山南、林芝等地區,探訪這條新天路。
創新方法,攻堅克難,雅江之畔立新功
這條鐵路沿線山高坡陡,不良地質作用發育,以斷層、裂隙、危巖落石為主。如果不親身經歷,很難想象在這樣復雜特殊的地質條件下修建鐵路會碰到怎樣的艱難險阻。
在林芝市米林縣的中國鐵建十七局集團拉林鐵路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內,指揮長王樹成一言以蔽之:鐵路工程建設所能遇到的、所能想到的困難,這里幾乎都有。
建設者遇到的第一個“地質之魔”就是風積沙。雅江沙塵被強風吹起,受到沿岸高山阻擋,便慢慢堆積,日復一日,沙子慢慢“爬上”了高峰,與山體相融。
米林隧道位于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的藏南谷底。山高谷深,氣候極端惡劣。
來到隧道附近,記者見識到了風積沙這種奇特地貌。中鐵十七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總工程師馮愛回憶道:“全長11560米的米林隧道建設之前,就被100米高的沙山攔在了進口。直接開挖,相當于在沙堆上打洞,根本不可能,就算輕輕一動底部,這細密松軟的沙子都會像洪水一般源源不斷涌出,將機械和人淹沒。”
馮愛說,經過專家反復聯合“會診”研究,決定采用高壓旋噴樁的方式,以高壓旋轉的噴嘴將水泥漿噴入土層,形成連續搭接的水泥加固體。高壓旋噴樁噴射后,由于加固體相互咬合不嚴,沙子還是沿著縫隙淅淅瀝瀝往下流。加設超前小擋管不行、直接封閉不行、噴射混凝土也不行……一次次反復試錯檢驗,最終絕處逢生:一塊像紙片厚的鋼片加設后,竟然牢牢擋住了滲漏的沙子,松散的沙子被死死“鎖住”,癱軟的“沙山”變硬了。
此后,在隧道掘進中相繼遇到高地溫、冰磧層、強巖爆等難題也被他們一一破解。在項目部馮愛的創新工作室內,他詳細介紹了為解決這些難題而發明的各種新工裝、新工藝。室內一面墻上,掛滿了他們獲得的各種獎狀和專利證書。
各參建單位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只是嚴重程度不同。特別是神秘任性的“巖爆”,成為這條鐵路隧道建設中的最大“攔路虎”。在位于山南市桑日縣和加查縣間的巴玉隧道建設中,巖爆問題最為嚴重。最大埋深達2080米的巴玉隧道巖爆地段占比高達94%。“巖爆發生時,臉盆大的石塊會從洞壁、洞頂等處彈射出來,碎石像炮彈一樣飛濺,極為兇險。”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許建慧說,“巖爆的產生主要源于高地應力,出現時間、位置、強度無法精準預測,讓人防不勝防。”
采取特殊的防護措施、采用“弱爆破”減輕對圍巖的擾動、在每道工序增加“應力釋放”環節,建立監測、預警機制……許建慧表示,他們基本上形成了識別、預防、控制巖爆的一整套工程措施與手段。在巴玉隧道入口外的一間工地板房里,記者看到了專門設置的隧道建設信息監控設備,這里24小時有人值守。
珍愛環境,扶貧解困,造福一方勇擔當
眾所周知,西藏自治區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鐵路建設中的環保工作非常重要。建設者們從源頭設計上就作了充分考慮。
按照常規設計,拉林鐵路應沿雅魯藏布江一側修建,但為了避免對寺廟、文物和村莊的影響,建設者們選擇繞道,再加上沿線的地質條件限制,鐵路將跨越雅魯藏布江16次。
林芝號稱“西藏小江南”,風景秀麗。為保護好這幅美麗畫卷,各參建單位在施工中除了一些常規的生態環保措施外,還各自實施了更嚴格、更有特色的做法。“2015年項目部進場建點時,我們發現周圍有4棵百年古樹,當即決定給它們定制圍欄,加強保護措施。”王樹成自豪地介紹他們的環保措施。“在隧道施工中,我們采用零開挖進洞法,保護了隧道附近300多棵樹木。同時,我們還在工程棄渣場栽種了500多棵手臂粗細的柳樹。”在前往扎繞隧道的路途中,記者發現,不到1公里的便道上就有5處彎道。王樹成解釋道:“這是因為在便道施工中只要遇到樹木,我們寧可繞遠一點兒,也絕不破壞它們。”
來到已經完工的扎繞特大橋下,記者看到,清清的扎河流水汩汩,四周青山依舊、草木茂密,不時看見牦牛和藏香豬在其間悠閑地嬉戲,幾乎看不到施工痕跡。“這里原來是3號拌和站的位置,2017年9月施工任務一結束,我們就重新平整土地,并且撒上了草籽、移栽了樹木,周圍的環境沒有受到影響和破壞。”扎繞特大橋項目負責人介紹說,“施工時,我們在枯水期將河水改道,工程結束后,再將河道恢復,保證了河水不受污染。”
鐵路建設中,各參建單位不僅用心珍愛當地環境,更盡其所能關愛、幫扶當地村民,助力藏族同胞脫貧致富。2015年7月,中鐵十七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進場后,了解到扎繞鄉雪巴村村民的生活境況,主動提出村民集資建設砂石廠的建議,并幫助他們架設電線、安裝變壓器和大型設備以及辦理建廠手續。砂石廠建好后,村民來到廠里上班,項目部所有砂石用料都從這里購買。砂石廠成立4年來,項目部通過技術幫扶、購買產品的方式帶動雪巴村創收3000余萬元,讓每戶村民每年增收至少10萬元,15個貧困戶順利脫貧。這個砂石廠,他們取名叫“同富”砂石廠,意思就是共同富裕。
就近使用當地勞務工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不少的收入。位于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的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協榮鋪架基地就招收了附近很多村民做一些工地零活,增加他們的收入。在離鋪架基地約5公里遠的才納鄉中心地帶,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販活躍。“這里原來只有兩三家商店和茶館,自從鐵路建設開始后就變得熱鬧多了,一下子新開了很多商鋪,既方便了建設者的日常生活,又增加了當地村民收入。”中鐵十一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劉俊告訴記者。
挑戰高原,拼搏奉獻,筑路人生添光彩
每一條鐵路建設都離不開千千萬萬勞動者的無私奉獻與辛苦付出,高原鐵路建設對人的生理考驗尤其嚴峻。然而,每個拉林鐵路參建單位都有兩上高原甚至三上高原的建設者。
協榮鋪架基地內,57歲的火車司機朱淑華曾在1981年和2004年兩次參加青藏鐵路建設。這是朱淑華第三次踏上青藏高原建設鐵路了。其實,他在2017年就退休了。“退休工資也夠我生活,但是我這個人閑不住,總想趁著自己能干的時候干點有意義的事!”老朱感慨道,“聽說這條鐵路鋪架工程中緊缺火車司機,我就主動找到組織要求上來,因為我熟悉這里!我能開火車!我有經驗!”
這里不僅有朱淑華這樣的“老青藏”,而且有初上高原的“90后”。中鐵十二局集團拉林鐵路項目部技術員毛焱平1994年出生,2016年畢業后來到這里修鐵路。大橋開工建設以來,主管換了兩個,施工隊伍換了三撥,唯有小毛從未離開過崗位。他平靜地表示:“既已選擇,就絕不退縮!”現在橋上施工已步入尾聲,小毛透露:“冬施期間將進行掛籃組裝、預壓等作業,保證明年順利完成。”說到這里,他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鐵路建設一線歷來是男人的“戰場”,尤其是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男人是絕對主力。因此,身為2019年“西藏自治區勞模”、“馮愛創新工作室”成員的寇娟娟,還是讓記者覺得有點驚訝。34歲的寇娟娟自感作為女兒、妻子、母親是“不稱職”的。兒子已經11歲了,但這么多年來,寇娟娟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累計起來也不到3年。記得孩子5歲的時候,面對回家探親的寇娟娟,孩子天真地問:“媽媽,你是真的媽媽嗎?你是不是妖怪變的?”提起這件事,寇娟娟的淚水瞬間涌出眼窩。
在協榮鋪架基地,記者還見到了兩個女工班組。其中,龍門吊司機班的6名女工曾經參加過青藏鐵路建設。現在,她們平均年齡已超40歲,被贊為盛開在高原的“雪蓮花”。而軌枕質檢班的4名女工則是第一次來到高原工作。從第一根軌枕下線至今,她們負責檢驗的軌枕出場合格率都達到100%。每一根出場的軌枕,都經歷過她們的嚴格查驗,每一根軌枕,都鐫刻了她們的艱辛和付出。她們也因此被譽為軌枕質量的“守護女神”,同事們親切地稱她們是高原上的“格桑花”。不管是“雪蓮花”,還是“格桑花”,她們都克服了比男人更多的不便與困難,在素有“生命極限區”之稱的青藏高原,用青春和智慧演繹著人生精彩的華章。
雅魯藏布江日夜奔騰不息。江畔,無數新時代鐵路建設者日夜拼搏奮戰,為藏區人民鋪設著通往幸福的鋼鐵大道,續寫著雪域高原上新的傳奇。
采訪手記
新天路新高度
雪山載舞傳喜報,雅江奔流唱新歌。從拉薩至林芝,沿雅魯藏布江河谷而行,一座座大橋拔地而起,一條條隧道洞穿巍巍山脈,一節節軌排次第落下……正在建設中的拉林鐵路進展順利。無數新時代的鐵路人傳承“挑戰極限、勇創一流”青藏鐵路精神,在崇山峻嶺中、高原谷地日夜奮戰,譜寫著中國鐵路建設的新傳奇。
這條新天路地質條件更為復雜突出,地質災害更為頻繁嚴重。各參建單位集中技術力量,群策群力,大膽創新,針對施工生產,在全線開展科技攻關,確保了工程建設高效推進,安全質量全面達標。廣大建設者立足新起點,投身新時代,無私無畏,拼搏奉獻,攻堅克難。他們胸懷大局,不畏險阻,以決戰決勝的堅強信念建設新天路,續寫新高度。“三上高原”的老青藏壯志猶在,雄風不減當年;風華正茂、靚麗自信的“90后”“初生牛犢不怕虎”,誓將青春獻高原;“巾幗不讓須眉”、首次走上高原就建功立業的軌枕質檢女工班,力保出場軌枕合格率百分之百……
歷史的榮光從來不會褪去,青藏鐵路精神不斷發揚光大。我們相信,曾經在雪域高原鑄就過輝煌業績的中國鐵路建設者,一定能將這條新天路建設成為一條和諧之路、發展之路、騰飛之路、幸福之路,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
- 2-10· 雪域銀龍舞北疆
- 12-2· 青藏高原首個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再擴容
- 8-26· 高原盆地里的“綠色產業高地”
- 4-15· 青藏高原北緣首次發現大型碳酸巖型鈮礦資源
- 2-8· 在高原“村晚”中感受濃濃年味
- 1-25· 青藏高原有條“光伏一條街”
- 1-22· 黃土高原小城站上匹克球產業鏈“C位”
- 12-25· 高原“快車”為百姓獻上幸福“哈達”
- 4-13· 高原觀“海”滿眼春——從生態產業看貴州高質量發展
- 2-28· 西藏:高原快遞直達邊境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