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沈玉良指出,當前跨境電商在中國國際貿易布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迎來良好發展機遇;再制造業也可以在臨港試點打破進口限制,創造經濟增長點。
10月23日,在臨港集團主辦的專題報告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研究員、商務部全球價值鏈決策咨詢專家沈玉良指出,跨境電子商務和再制造業是未來臨港新片區值得關注和期待的兩大發展方向。他同時呼吁盡快在臨港建立并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體系,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發展回報率更高的投資貿易。沈玉良指出,在傳統貿易和中間產品貿易之后,數字貿易正在蓬勃發展。因此,臨港新區可以以跨境電子商務為突破口推動數字貿易的發展。他援引互聯網數據統計機構Internet World Stats發布數據稱,截止至2019年年中,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45.36億人,互聯網滲透率達到58.8%。“跨境電子商務的需求主體已經形成。”沈玉良說,近年以來,跨境電子商務和國際快遞包裹發送和接收也呈現出指數式增長。“這種快速發展的貿易環境需要包括海關當局在內的所有利益攸關方提供全面和經過深思熟慮的解決方案,來管理進出口批數的空前增長,并解決由此帶來的相關邊境風險。”他補充道。論及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市場,沈玉良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是最好的選擇。他分析稱,首先,基于中美貿易摩擦和國際環境日漸復雜多變的情況,中國應將目光更多投向東南亞地區。其次,近年來沿線國家各種類型電子商務平臺日趨成熟,比如南亞地區有印度最大的電商集團Flipkart、中亞地區B2C電商平臺Cymok等。不過,沈玉良指出,在推進“一帶一路”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礙。比如,一些沿線國家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缺乏電子商務服務能力和與之相匹配的貿易便利化措施。除了跨境電子商務,沈玉良表示,推動發展高端再制造業、智能再制造業,解決再制造產業在中國的瓶頸問題,是臨港的又一個發展方向。他指出,早在2015年,再制造產業已經成為彼時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現在,隨著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成立,再制造產業在臨港應當迎來新的突破。在談到瓶頸問題時,沈玉良指出,最關鍵的制度瓶頸在于,我國對于再制造所需的進口舊件管理存在諸多管制(如國務院第307號令關于汽車回收管理辦法和海關舊機電進出口管理條例等),許多零部件舊件沒有列入許可目錄,從而無法進口。因此,即便國內有巨大的需求,但因進口限制或者貿易便利化程度較低,導致業務無法順利開展。此外,從產業分類來看,我國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中沒有在4位行業分類代碼及對應說明中提及“再制造”活動(僅在C類制造業大類說明中簡略提及),這可能導致企業在工商注冊過程中將“再制造”納入經營范圍時遇到困難,進而無法開展相關業務。對此,沈玉良表示,我國可以借鑒北美標準產業分類(2012年版)做法,進一步明確再制造產業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制定再制造舊機電設備允許進口目錄,擴大現有舊機電允許進口品類的范圍,這些措施可在臨港先行試點。在報告會上,沈玉良還從區域經濟角度將長三角都市圈與東京-橫濱都市圈進行了比較。他指出,相比于長三角都市圈以市場為導向的一般貿易進口和以成本為導向的加工貿易,東京-橫濱都市圈以技術為支撐的投資貿易能夠進一步擴大貿易利益。下圖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提供的各大城市成熟產業的專利項目(PCT)數量比較。通過計算發現,化學產業中,上海的PCT數量約為東京的1/13,電子電器產業的PCT數量是東京的1/18,而汽車產業的PCT數量僅為東京的1/24。兩地存在較大差距。新興產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由此,沈玉良指出,長三角地區的科研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論及發展方案,他提出,亟需要在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之外,建立并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體系,企業要成為基礎科學研究的主戰場。“從政策層面看,是不是可以在臨港地區設立這樣的政策——國家科技的資源不只提供給國有部門,民企和外資企業同樣可以申報。這樣的話,臨港同其他自貿區才能體現出差別,它的作用才能樹立起來。”沈玉良指出,民營、國有和外資聯合起來形成PCT專利體系,當是臨港新區理想中的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