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讓高鐵更加精彩
北京南到天津,用時30分鐘;北京南到上海虹橋,用時4小時18分;北京西到香港西九龍,用時8小時58分……鐵路能跑出350公里的時速,這在10多年前,可是許多國人想都不敢想的一個夢。
不忘初心,交通強國。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已鋪設在做祖國廣闊的大地上,八縱八橫高鐵網的建設如火如荼,逐漸強大的交通網絡在時代變革中不斷進步,中國高鐵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華麗轉身。
匠心創新,科技興邦。大數據、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等科技元素與鐵路業務應用深度融合,加速提升鐵路信息化水平。電子客票、人臉識別、高鐵外賣等科技創新的融入,使鐵路運營管理更智能化、運輸服務更人性化,旅客乘坐高鐵出行更方便快捷。刷臉進站推廣,打開進站新模式,通行成功數以秒記,比起傳統的靠工作人員識別放行,機器優勢在于節省人力,方便快捷。中國高鐵在一路領跑中不斷提級,遍布全球各地的優質鐵路建設工程、自主研發的“復興號”動車組,彰顯我國鐵路交通行業的實力,遞出我國“走出去”的嶄新“名片”。
勇當先行,銳不可擋。鐵路建設成為拉動經濟建設的重要引擎。不斷延伸的高鐵線、不斷擴容的復興號,組成現代高效綜合交通樞紐,將城市串聯,打造城市間互惠的“經濟帶“和”旅游圈“,青鹽鐵路的開通,讓國民從早上在鹽城喝茶,中午到青島吃大蝦、喝啤酒不再是天方夜譚。鐵路運能運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客運服務理念也在穩步上升,積極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逐漸縮小供求之間的差距,旅客出行不僅變得越來越方便,效率越來越高,乘坐體驗也越來越舒適,成為國民出行的首選。中國鐵路走出國門,推進與境外鐵路項目合作,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鐵路對外開放。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增加、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國際項目的順利推進,充分發揮鐵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在世界面前樹起高鐵建設運營新標桿,中國鐵路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不斷邁進。
砥礪前行,志存高遠。從無到有,單一到豐富,密集的鐵路網上馳騁的高鐵列車,時刻上演中國速度。鐵路部門在軟件和硬件兩方面的不斷投入和改進,將使鐵路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
作者:劉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