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創交會順利閉幕——搭建共商共建共享國際合作新平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2019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于6月23日正式閉幕。本屆創交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國內外眾多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組織了1200多個成果項目參展,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汽車等國內外高科技前沿產業,集中展示了一批智能駕駛、物聯網、智慧城市、移動醫療、5G、生物能、電子信息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熱點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產品。展會期間配套舉辦各種主題演講、專題報告、圓桌討論、學術交流、成果拍賣、雙創賽事等專項活動超過30場,既有以推動項目轉化落地為主的對接活動和路演推介活動,也有展望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分析研判產業發展方向的論壇沙龍活動,更有引導風投創投資金尋找投資項目、支持創業團隊的國際雙創賽事。為期3天的展會共吸引7萬名觀眾入場參觀,共有99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金額約為1.7億元。
大會著重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區域協同創新。本屆創交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之后的首場創交會,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具體實踐。
本屆創交會吸引了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思科、佳都、創新工場等多家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超過500個項目參展,接近總展示項目的50%,充分體現出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及機構對創交會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信心和期待。據悉,歷年來通過創交會轉化落地的項目,有超過70%落地粵港澳大灣區。
大會聚焦成果轉化,助力智資融合。人才手握技術、項目,但要實現創業創新,資金是繞不過去的坎。人才和資金并不會天然結合,需要多方牽線促成智資深度融合。
創交會以展覽展示為手段,為參展的企業和團隊提供全方位服務,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致力于解決科技投入的產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市場價值能力不足等問題。
“1+1+N”成果轉化模式,充分發揮3天展會+創交會網站+16個常態化成果轉化基地的作用。據主辦方介紹,在本屆展會開始前,創交會辦公室已促成了87個項目簽約,交易金額14.2億元。首次亮相創交會的中科院專利技術成果拍賣會,本次12個上拍標的全部被成功拍下。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專利——新型材料粉化技術(共7項專利打包)以800萬的簽約金額轉讓給中科前衍(深圳)工程科學發展有限公司。本次拍賣會最終總成交金額高達1196萬元。本屆創交會還特設資本、項目、人才對接專區安排項目路演以及政策宣講,為尋求研發合作、市場合作的技術供需方提供對接平臺。
大會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助力國內外科技融合共贏。本屆創交會吸引了來自英國、以色列、韓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等20多個國家的150多家國外科技企業、創新載體、科技社團、科研機構組織250個項目參展。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石墨烯之父”、美國科學院院士Andre Geim等 40多國外知名科學家、企業家擔任專項活動嘉賓。中英產學研合作論壇、以色列項目專場成果對接會等一系列促進海內外項目合作交流、對接轉化的專項活動,搭建國際科技交流平臺,促成優秀國際項目轉化落地,達成更多國際合作機會。
猶太家庭教育導師Raphael Genis表示,中國跟以色列在創業創新這個領域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于,以色列人是一種基于生存需求的創新創業,面向海外市場,而中國的創新創業則是在國內挑戰對手獲得市場,兩者具備市場、技術互補機遇。英國ManFenEDTech公司創始人兼CEO Travis Ralph-Donaldson則大為稱贊中國的產品開發落地能力,他提到英國有新的想法、新的IP,但是卻不能快速的實施,而中國能夠特別好的做產品開發,馬上從技術當中獲益、落地。
國內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和市場容量,讓不少海外科技項目對中國市場十分看好。搭建國外高端人才、技術、項目跨境交流、融合,創交會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雙贏的國際科技合作案例。
- 3-24· 2025年京津冀首趟銀發旅游列車啟程
- 3-3· 2025年鐵路春運累計發送旅客5.13億人次 貨物4.15億噸
- 3-3· 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造“三個首次”
- 2-24· 2025年穩外資工作怎么干?四部門回應關切
- 2-24· 2024年中國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1937億件
- 2-17· 2025年1月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9億元 同比增長3.7%
- 2-10· 2025年春運全國鐵路發送旅客超3億人次
- 2-3· 山西:2024年度省級中小企業園名單出爐
- 2-3· 2024年,山西交出亮眼“創新成績單”
- 1-27· 2025年春節假期小客車上高速繼續免收通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