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的二次編織
19年初Twitter宣布,將在今年第一季度后取消披露月活用戶數(MAU),以可貨幣化的日活用戶(mDAU)取而代之,借此突出展示自己平臺的潛力。
這一決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底蘋果的決策。當時庫克宣布,將停止披露iPhone銷量數據,轉而公布服務業務的毛利率。此舉其實不難理解,對蘋果來說,手機業務天花板即將觸頂,繼續披露一個大概率走弱的數字,顯然難以讓華爾街對其未來信服。
Twitter選擇在2018Q4財報亮相之際公布這一消息,與此同時它告訴大家,截至2018Q4,平臺日活1.26億,比Snapchat少6000萬(更不必對比手握12億日活的龐然大物Facebook),于是股價當即大跌10%為敬。而就在2天前,數據向好的Snapchat飆漲20%+。
海外社交平臺風起云涌,同一時期,國內該領域也是動作頻頻。今年初,多閃等三款產品同日發布,以堂吉訶德式的姿態向微信發起沖鋒,但除去多閃日活曾破千萬以外,其余兩款早已慘淡而出。而在更廣闊的泛社交領域,主打興趣社交的即刻、飛聊,深耕年輕人&二次元社交的B站、快看漫畫,依舊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戰線。
本文想討論的是,如果關系鏈已經無可動搖,那么社交網絡是否還有被重構的可能?在暗中覬覦這塊蛋糕、有潛力突出重圍的,是否真的只有其他同類競品?
1)理解社交網絡的三個關鍵:
Crowds(人群)、Groups(小組)、Identity(個體)
從結果上看,當下海內外活得不錯的泛社交產品,各自成長的路徑差異相當明顯。
Facebook和微信,在最廣大人群中實現了基礎通訊功能的普及,它們借此收割真實關系鏈,算是面向Crowds(人群)做得最好的兩個產品。
而異軍突起的泛社交、社區類平臺,則是選擇從Groups(小組)下手、加入戰局。
無論Twitter、微博還是過去火熱的百度貼吧,實則最為看重具備同一特征/偏好(因此我們將其稱之為同一Group)的人的相似性。相比于Facebook、微信,它們一開始不以量取勝,因為深知同好羈絆的重要性。
提到這里不得不說Twitter的一個早期增長點,#功能的出現。
USV合伙人(也是Twitter早期投資人)FredWilson曾在博客里回憶,#功能來源于Twitter熱心用戶的建議。對方當時認為,如果推文中可以聚合內容、進而完成自然分組,或許有用。
這個想法得到Twitter聯合創始人Jack和Biz 的重視。在廣泛調研和催促后,Twitter火速上線#的玩法。一經推出,用戶紛紛表示這玩意兒蠻酷的,于是這個功能起飛了。
后來大家發現,原來這不僅是內容聚合新方式,還可以用來social,把關注同一事件/話題的人也聚合在一起。按Biz的說法,這個功能幾乎讓Twitter平臺成了麥克風,很多公共事務的影響力借此擴大不少,大家驚奇地發現,這里才是對話和發聲的理想之地。
而至于Identity,你可以理解為所有社交平臺們的核心任務:幫助用戶多維度地定義和重塑自我。從大眾意義上說,最有效率、反饋最好的依然是Facebook的Newsfeed及微信朋友圈。
回過頭來看,從Crowds、Groups到Identity,每個層級事實上被賦予了一種親密關系,而正是因為優先選擇不同,海內外社交產品異彩紛呈。
當然,意識到這一點的社交產品也在隨后想要補齊自己的短板。比如曾把運營重點放在Crowds的Facebook,雖然早期通過學校門檻完成精英Crowds的篩選、首先完成泛人群的聚合,但其也在Groups走得挺遠。近一兩年小扎在多個場合提及的群組正日漸活躍,足以證明它在更私人一層的關系打磨上用心之深。
2)高潛力平臺的新思路
“新興社交平臺”的名頭雖然誘人,但面對真實關系鏈難以打破和遷移的現狀,逆勢硬懟顯然不是可取思路,那么新產品的破局之道可能是什么?
也許有這樣兩條:
路徑一、字節系的技術革新,通過內容的供給側改革,可持續地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黏住一定數量的Crowds之后,再從中細分、篩選興趣,開始興趣社交的嘗試。
字節系產品有這樣一種廣為人知的分類方式:以頭條、西瓜視頻、懂車帝為代表的產品Slogan是“我們讓人們看到更大的世界”;而以抖音、火山小視頻為主力軍的一眾產品則主打“我們也讓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被看見”。
可以發現,事實上字節系產品巧妙繞開了社交關系本身,選擇從單個個體的基礎需求來滿足Crowds的需求。而且更妙的是,“探索世界的欲望”與“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欲望”,兩者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補足。
而當圈住了愿意留存并主動上交各維度個人偏好數據的大量級用戶后,字節系產品堪稱坐擁數據金礦。接下來,究竟以什么節奏、模式將這些可供精細化分割的人群變成一個個Group,則是以飛聊們為代表的產品的歷史性任務了。
路徑二、B站、快看漫畫等垂類平臺,通過細分Groups的需求側整合,聚集足夠量級的同好者(如二次元),然后逐步向興趣社交拓展,完成Crowds的躍遷。
在人際關系和信息需求都被滿足的情況下,貿然嘗試聚攏Crowds的想法已然不夠現實。因此,不如以某些具備足夠想象力的細分Groups為突破口。
怎樣的細分人群值得嘗試?典型案例有二,播客受眾與二次元年輕人。
關于前者,除了“播客元年”的提法近些年屢見不鮮以外,其實已經有太多入局者為之著迷。
如今年初Spotify按住營收壓力、砸下大錢收了兩家“上游”公司,一個叫Gimlet,主業是播客內容制作,另一家Anchor,業務稍廣些,還提供貨幣化服務。
這個市場為何潛力不小?不久前A16Z的一份播客生態研報給出了部分答案。這家VC對播客市場和行業mapping有非常明晰的預判,摘幾個關鍵詞:基數夠大(全美三分之一都是月活用戶,平均每周消費6小時以上)、用戶整體偏年輕(51%小于34歲)、偏有錢(45%超過75000美元的HHI)、更有文化(57%大學以上學歷)、更social。
這也就不難理解,面臨AppleMusic和上游三大音樂版權商壓迫的SpotifyCEODanielEk,為何要反復向市場明確表態:公司整體方向會從“音樂優先”轉向“音頻優先”。而未來,Spotify上超過20%的內容都將是非音樂內容(一定程度上擺脫內容長期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
至于二次元年輕人,登陸納斯達克已逾一年的B站早就在路演PPT中作出回答:GenZ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online entertainment(Z世代才是在線娛樂的未來)。
盯上這塊蛋糕的并非只有B站一家。在這一賽道中,快看漫畫抓住了年輕人的三大喜好——顏值+符號+條漫,使得漫畫受眾不再局限于二次元用戶,也因此拿到了垂類社區的入場券。
所謂顏值經濟,是通過精美畫風來抓住新一代網民追求美的心理;而關于人設符號的運營,快看則深知漫畫人物在現實世界中該有的清晰投影;至于條漫形式,則相當符合移動端的閱讀方式,極有利于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目前,快看漫畫擁有數十部總評論數破百萬的作品。
回顧快看的成長史,早期在騰訊、奧飛系的重磅投入下競爭并不占優勢,但憑借對移動互聯網漫畫產品的敏銳把握快速建立了內容壁壘。如今,占據行業80%以上頭部內容的快看漫畫又回身布局垂類社區的護城河。
比如2018年暑期舉辦的“看見漫畫偶像”活動,共有超過500萬人參與虛擬偶像投票;在快看社區,谷圍南亭話題閱讀量近7400萬,超過微博超話的1522萬。
這在無形中揭露了垂類社區和興趣社交的機會。
或許從興趣社交的角度出發,B站、快看漫畫們,能夠牢牢圈住這樣一批有“剛需”、并沒有太多復雜人際關系的年輕用戶,從而避開已占據絕對優勢的社交巨頭,開啟一場轟轟烈烈的平臺化試驗。
3)社交網絡的恒久終局
馬克斯·韋伯那句“人是懸掛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被傳頌已久。而在SocialCapital合伙人Arjun Sethi 看來,想在社交賽道占據一隅之地,互聯網公司需要靠自己的邏輯為用戶重新編織社交之網。
有這樣幾個數據:
截止2016年,Instagram每天有8000萬照片的更新量。這數字看似很大,但其中50%由3%核心用戶提供,而日常更新的用戶只占全平臺1.1%;
同樣截止2016年,Facebook當年用戶更新頻率比2015年下降21%(信源來自TheInformation)。
發現了沒?如果單單依靠“連接世界”這個宏大“愿景”,社交網絡可能很難有寸進了。
所以平臺們接下來的重點變成了什么?
在連接個體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刺激個體間互動的頻繁。
即,社交平臺的第一個milestone是吸引足夠多的個體,使得身處網絡中的節點有彼此連接的可能。
接下來第二個milestone,則是降低交流成本,提供有效功能幫助用戶增加交流頻率、加深彼此聯系。
以“企業社交”為例。國內互聯網公司常用釘釘、企業微信,國外的Slack頗為獨樹一幟。其co-founder于2013年產品上線之際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自詡,Slack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工作場景中的用戶提高生產效率、改善成員關系。
Slack將其定義為:重組團隊架構的能力。在他們看來,軟件只是實現方式,Slack真正想賣的是優化信息過剩、緩解工作壓力、從冗余噪音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現在回過頭看,“企業社交網絡”的先驅其實是電子郵件。
下圖是惠普實驗室對于電子郵件這種通訊方式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此時整個組織結構會表現出類似“蜂巢”的模式。
圖中每個人都是小的節點,因為獲取有效信息需要跨越一個/多個人,所以當他們因工作因素彼此交流的時候,就會形成無數小的“蜂房”。
Slack優于原有電子郵件模式的點,恰恰就在于,它通過信息組織方式的重構,有效降低了用戶之間的交流成本。于是,個體基于其上的交互頻率和關系強度遠超此前的電子郵件。
Arjun Sethi的這套“蜂巢理論”,或許能為當下面臨窘境的社交平臺們帶來一些啟發。在形成“連接”已無障礙之時,以快看漫畫為代表的垂類平臺,探索更多基于興趣的“互動”有望帶來新鮮玩法。
- 9-12· 網絡貨運行業轉型升級:驛能科技「油品廳」方案的創新實踐
- 1-8· 傳統網絡助推創新發展 郵政網絡成為數字化應用推廣中不可或缺一環
- 7-17· 加快網絡強國建設 共創美好數字未來
- 7-17· 加快網絡強國建設 共創美好數字未來
- 10-10· 網絡貨運員成為我國新職業工種
- 8-4· 數字化網絡化賦能高速公路智慧化,大咖論道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大會
- 3-14· 中消協:網絡消費領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情形仍不容忽視
- 2-17· 《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今起施行
- 1-6· 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網絡平臺掌握超百萬用戶信息赴國外上市須審查
- 1-6· 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網絡平臺掌握超百萬用戶信息赴國外上市須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