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份額微乎其微 外資快遞為何在中國玩不轉
近幾年來,國內的快遞市場紅利不斷,在肥沃的土地上民營快遞快速成長,只是,進入中國市場30年的外資快遞企業卻好似并沒有吸取到太多營養,它們在中國的日子也是每況愈下。
近日,順豐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國際物流三巨頭之一DHL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順豐擬用55億元現金整合DHL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供應鏈管理業務、管理團隊和相關科技技術。值得一提的是,供應鏈業務是DHL的強勢業務。
其實,不僅DHL走上了出售業務的道路,另一個國際物流巨頭UPS早在DHL之前選擇向中國市場妥協——2017年UPS與順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拓國際業務。
時至今日,國際物流巨頭DHL、UPS、FedEx進入中國市場已近30年,并且早在十幾年前就獲得國內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這些國際物流巨頭可謂也趕上了我國快遞行業的快速成長期,但是,它們卻并沒有乘上這趟飛速前進的快遞列車,它們不得不伸手拉住疾馳而行的本土快遞企業的衣角。
1、5年間業務量市場份額下降80%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國際物流巨頭DHL、UPS、FedEx紛紛進入中國市場,那個時期,它們幾乎壟斷著國際快件業務。無論是在經營上,還是管理上,這些國際物流巨頭一直是民營快遞學習追逐的方向。
2010年開始,3家快遞巨頭先后獲得國內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理論上來說,這3家企業迎來了第二春,可以在國內業務上大干一場。但是這3家國際巨頭卻望而卻步。從此以后,它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越來越低。
中國商報記者注意到,2011年國家郵政局首次對外公布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占比情況。《2011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完成1.1億件,實現業務收入112.5億元。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29.4%、67.6%和3.0%,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35.8%、49.4%和14.8%。
自2011年開始,外資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2016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告》顯示,2016年,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業務量市場份額分別為9.1%、90.3%和0.6%,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10%、83.8%和6.2%。該年公告中沒有對外資快遞企業的具體業務量與業務收入做出說明。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5年間,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量市場份額從3.0%下降到0.6%,下降幅度為80%;5年間,外資快遞企業的業務收入市場份額從14.8%下降到6.2%,下降幅度為58%。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2017年我國郵政行業發展情況的數據統計中,國家郵政局對外公布的《2017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中沒有再提到外資快遞企業的任何情況,而是只介紹了民營快遞企業的具體情況。從繼續增長的民營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來看,外資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仍在下降。
從國家郵政局的統計公報中單獨詳細地對外資快遞企業的具體運營情況做出說明,再到沒有任何筆墨,這也足以說明外資快遞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衰落。
2、水土不服錯失良機
據了解,盡管DHL、FedEx、UPS這3家國際物流巨頭進入中國市場30年,但是它們的業務重心依然在國際業務上。記者從DHL、FedEx、UPS的官方網站上了解到,目前這3家企業的主要業務就是國際快遞、國際貨運業務,國內業務則在貨運方面,另外就是針對企業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在供應鏈業務方面,DHL更具優勢。但是如今DHL卻將其在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的重點業務出售給本土快遞巨頭順豐。究竟是什么讓DHL甘心讓出自己的業務經營權呢?
原來,DHL的發展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順利,尤其是在亞太地區。據悉,DHL亞太地區供應鏈業務正在下滑。財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18年第一財季亞太地區供應鏈業務下降15.4%,第二財季下降10.7%。中國則是DHL亞太地區的重要市場,DHL在中國的業務也并不理想。
對于業務下滑,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我國快遞市場的高成本以及價格戰,讓國際物流巨頭無法適應,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其實,成本及價格戰的問題,早已開始影響DHL的發展。DHL在2009年整合了國內快遞企業全一、中外運速遞、金果3家企業,然而到2011年DHL卻將旗下的這3家公司出售。當時的DHL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坦言,外資快遞受限于各方面的成本,在價格上比較吃虧。
如今,國內的物流成本依然高企,價格戰也依然是快遞企業間競爭的主要砝碼,DHL等國際物流巨頭不僅無法開拓國內業務,就連其把控多年的國際業務也失去優勢,不得不尋求本土快遞企業合作,借助本土快遞企業的國內網絡優勢,彌補它們的不足。
無論是DHL將供應鏈業務出售給順豐,還是UPS與順豐成立合資公司,它們的合作重心依然是在國際業務上。近幾年來,國內本土快遞企業的國際業務得到快速發展,它們正在逐漸引領國際快遞業務的趨勢。
從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2010年左右,國際及港澳臺快遞業務的增長開始疲軟,而那時的國際業務仍是國際物流企業的天下。然而,自2013年以后,國際業務開始快速增長。尤其是近兩年,國際業務的增速在加快。
當然,這與我國跨境貿易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本土快遞企業在國際業務上的發力。據悉,本土快遞企業正是在2013年、2014年那時開始了國際業務的加速開拓。2013年順豐就通過設立跨境電商平臺試水跨境物流;2014年申通快遞開始大力發展國際網絡;也正是那個時候圓通與韻達等快遞企業也開始大力拓展國際網絡。
目前國內物流行業的趨勢之一就是國際化,順豐、EMS、“三通一達”、百世等眾多快遞企業加速布局國際物流業務,并且業務增長很快。據了解,2017年順豐國際產品凈收入20.43億元,較上年增長43.70%。2017年圓通國際快遞產品營業收入 1.16億元,比2016年增長93.87%。申通快遞的國際快遞業務在2017年實現639萬元的收入,同比38.63%。
國際業務正在逐漸奔向本土快遞企業的懷抱,國際物流巨頭不得不退一步通過合作的形式保留中國市場業務。
- 5-6· 中國鐵路北京局五一假期運輸首日發送旅客125.9萬人次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24· 中國鐵路,鋪就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軌道
- 3-17· 菜市場悄然蛻變 引領旅游消費新風尚
- 2-28· 中國重汽HOWO新能源輕卡:電力“馬拉松”,想贏就能盈!
- 2-26· 中國重汽輕型汽車即將首秀北京國際房車展,實力新車搶鮮品鑒
- 2-24· 市場監管總局:鼓勵、支持、保護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 2-20· 從殘值焦慮到高效流通:解析中國重汽二手車全價值鏈運營的創新之路
- 2-17· 2025旗開得勝!中國重汽1月銷量強勢開局,全年熱銷啟幕!
- 2-17· 1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呈現季節性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