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快遞企業,我們還差幾步?
當前,快遞企業紛紛布局倉配一體、跨境電商、城市配送、冷鏈物流、一站式全供應鏈互聯網平臺等多元化業務以實現向綜合物流轉型。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快遞物流領域投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投資方向主要集中在即時配送、快運、末端配送以及轉運中心建設。
縱觀國內快遞業發展的十幾年,電商和快遞互相成就,行業發展的規模體量撐得起“郵政大國”的稱號。然而,與歐美發達國家快遞企業橫向對比之下,即使2018年有望年進入“新國際四大”的國內快遞企業,其與國際排名前三甲的差距也顯而易見。
聚焦上半年郵政業發展的數據特征,可以發現:
第一,快遞全類型業務增速強勁。快遞同城業務、異地業務和國際/港澳臺業務量收增速相當于4倍的GDP增速,其中同城業務收入增速更是高達34.1%,國際/港澳臺的業務量增速達到43.1%,量收增速亮點也恰恰驗證快遞企業布局同城配送和跨境電商業務的動力所在。
第二,科技創新應用再加速。當前的日均快遞件量已經突破1.2億件,業務量的井噴式增長與人口紅利退卻的雙重作用下,使得快遞收寄、分揀、運輸、配送全鏈條都面臨技術升級的必要,無人機、無人倉、智能快遞柜、無人投遞車等科技探索與應用層出不窮,科技助力郵政效率提升成為不爭的事實。
第三,綠色郵政發展在行動。各家快遞企業紛紛在環保中轉袋、包裝箱、塑料袋、封套等方面推出可重復使用的包裝。然而,可降解塑料袋、膠帶等生產成本至少是現有快遞塑料袋和膠帶的2~4倍,成本高企成為可降解包裝規模化推廣的約束因素;此外,運輸排放作為快遞業綠色化發展的又一抓手,新能源快遞車的滲透率不斷提高。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12988輛新能源汽車在快遞企業生產運營過程中實際投入使用,新能源快遞車投入量連續兩年實現翻番的增速,綠色郵政推進信心可見一斑。
第四,郵政業責任擔當更務實。在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服務精準扶貧戰略領域,郵政業可謂國際國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方面,在全國18個“一帶一路”重點省份國際快遞業務累計完成4.3億件,同比增長48.8%。各家快遞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著力打造航空基地工程、世界級物流樞紐等重點項目;另一方面,郵政快遞企業“一市一品”農特產品進城項目交易額超過18億元,帶動貧困人口增加收入1.4億元,惠及國家級貧困縣412個,快遞服務行政村覆蓋率超過95%。
然而,由于消費需求多元化、市場主體復雜化、科技應用迭代創新等不確定因素的共同作用,肩負高質量發展和郵政強國使命的快遞企業可謂任重道遠。
位居國內郵政業第一梯隊的快遞企業有所為,使得郵政業發展的前景值得期待。一定程度上,快遞企業當前的諸多戰略布局源于消費需求倒逼快遞產品細分。來自市場細分、物品類型、消費群體分層等因素的快遞需求個性化特征日益明顯,傳統的收、轉、運、派路徑已經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用郵需求。展望郵政業蓬勃發展的勢頭,市場冷暖自知的各家企業需要做好戰略預埋,事關企業發展,意指行業使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于正在謀求由傳統快遞向綜合性物流業務轉型的快遞企業而言,還需要厘清戰略思路,實現厚積薄發或許只待時間驗證。
首先,精細化運營基礎支撐業務。對于電商快遞占據總體業務量七成的快遞企業而言,電商快遞對于整體業務量年均百億件的預期增長貢獻仍然不容忽視,消費需求的主戰場有待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消費潛力的釋放和挖掘。
數據顯示,2017年網絡購物用戶達到5.33億人,而網民中非網購人群仍有2.2億人。可預期的網民轉化潛在空間,以及三四線城市以下群體消費升級需求的挖掘,即為電商快遞需求新的引爆點。
同時,在具體的運營方式表現上,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還需要與時俱進,實現市場發力與企業供給的有效適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如:
終端要下沉。伴隨消費需求和服務意識的提升,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消費群體對于快遞服務的便捷性、時效性預期也將不斷提高,具備屬地市場資源優勢和地域優勢的快遞企業需要通過自建、合作等方式主動布局適當密度的服務門店,率先獲得終端布局優勢的企業將在潛在客戶需求挖掘中占據優勢。
模式要共享。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縣鎮的共同配送模式并非“空穴來風”,居住分散、地域廣闊、配套薄弱等現實,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以上地區配送效率的提升,也倒逼末端共同配送在縣鄉鎮級網絡的蓬勃發展,成為資源整合和效率提升的良好示范。
經營要合規。伴隨郵政業在國民經濟中先導性地位的日益凸顯,其獲得的關注度也不斷增強,進而對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合法性、合規性提出新的要求。鑒于此,快遞企業需要積極響應“公轉鐵”、多式聯運的發展號召,充分利用運輸方式轉變促進的資源配置優化和配送效率提升。同時要加快實施綠色包裝、新能源汽車的替代、推廣和應用進程,以此獲得路權、通行、停靠等方面的正向支撐,形成郵政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力量。
其次,高效化運作戰略主導業務。傳統電商快遞企業間同質化快遞服務的價格競爭幾乎呈現“白熱化”,在盈利空間日益縮小的壓力下,快遞企業紛紛通過市場切換聚焦高附加值業務領域。
因此,跨境電商、同城配送、冷鏈物流等細分行業的興起并非偶然。同時,業務的豐富和擴充對于傳統快遞轉型綜合物流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主要表現在:
同城配送需要穩定商流支撐。細觀郵政業同城業務的量收增速可知,消費需求升級和單票利潤的吸引力共同推動快遞企業轉戰同城配送業務。相較于傳統快遞的收、轉、運、派流程,同城配送的時效要求和服務品質追求使得企業配送網絡要“去中心、分布式”覆蓋。
而在網絡建設的起步階段,獲得規模化的穩定商流對于后續的運營至關重要,快遞企業可以通過與區域性電商平臺、商超、鮮花、蛋糕等細分領域商家加強合作。同時,基于快遞企業原有的屬地化網絡和市場資源優勢,著力開發原有客戶的多樣化配送需求,逐步培育為客戶提供一系列服務的能力,延伸快遞業務盈利鏈條,形成快遞業務轉型的持續支撐力和競爭優勢也至關重要。
跨境電商需要實體網絡貫通。位于國內郵政行業第一梯隊的快遞企業紛紛通過“走出去”戰略來融入跨境電商的“藍海”,而快遞企業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的同時,一方面要注重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充分利用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擴容帶來的新模式對進出口的利好,發揮大數據分析對于消費趨勢預估的作用,形成消費線上訂單和倉配發貨之間的高效聯動;另一方面,要通過資本運作進行海外實體網絡的部署,比如以投資、并購和戰略合作等方式快速融入海外市場,最大程度降低“水土不服”導致的無謂損失。
最后,持續加強科技引領發展。伴隨科技應用與郵政業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具備業務場景優勢的快遞企業可謂郵政行業“科技試驗場”,而連接技術和業務之間的關鍵在于人才引進和培育,具備業務操作經驗的技術型人才將是快遞企業創新的稀缺資源。
立足行業發展,國內首個物流國家工程實驗室通過全球集運網、基于人臉識別的智能自助快遞取件系統、混合自動化分揀設備、智能倉儲定位跟蹤系統、人工智能物流客服、快遞寄遞安全監測平臺等科技創新為物流行業信息互通和技術應用積極試水。聚焦企業實踐,位居國內快遞業領先位置的快遞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占據公司利潤的20%以上,各家快遞企業更是成立專門的科技公司服務于業務發展的需要。
總體上,建設郵政強國的本質在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用郵需求,而郵政強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一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梯隊。因此,順應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快遞企業主動轉型多元化業務支撐的綜合物流企業,恰是用實際行動履行郵政強國的責任使命,未來的市場競爭分化值得期待。
- 4-7· 當“世界的中關村”遇見“未來之城”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31· 多家企業“跑馬圈地” 布局智慧城市
- 3-24· 世界首條環島高鐵:一條軌道上的區域發展新答卷
- 3-10·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數字化運營的實踐與價值
- 2-24· 外貿企業開啟“忙碌模式” 外貿進出口一派蓬勃景象
- 2-3· 河北省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連續四年全國第一
- 2-3· 以龍頭企業引領集群式發展 超百個億元級項目落戶光谷
- 2-3· 在建世界第一高橋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成功合龍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